王皇后心里有些吃醋,但是转念一想,相比于这个武才人,好像萧淑妃更令人讨厌!
于是王皇后便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将武才人接回宫,然后两人共同抗衡萧淑妃!
这么做正好遂了李治的脸,所以他就顺着王皇后的意愿,将武氏给接了出来。
至于那些反对的大臣…嗯…李治并没有理会他们,任由他们在太极宫外叫唤,或许半夜的时候,李治会偷偷摸摸将这些反对的大臣记在小本本上,然后等某年某月再秋后算账。
除了武氏回宫,后面李治还说自己这个皇帝当的很憋屈,无论什么命令,都必须得经过大臣同意,否则就不作数。
在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唐朝的“三权分立”制度,所谓三权分立,中书省、门下省与尚书省共同掌权。
平日都是中书主发令,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
此种最高命令,名义上是皇帝的诏书,叫做“敕”。
凡属重要政事之最高命令,一定要皇帝下敕行之。
但实际上皇帝自己却并不拟“敕”,而系中书省拟定,此所谓“定旨出命”。
其实这三个机构,就相当于董事会、总经理、监事会。
中书省召集大臣在政事堂开会形成政令,然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
诏书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
诏书缺少副署是不能颁布的,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成为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原本李二用这种制度只是为了后世子孙滥用皇权,会导致江山落败。
更何况决策、执行和监督互相制约,也不必担心权利失衡。
只可惜,李二千算万算,就是没算到等他死后,会有人同时掌控这三个部门。
如今三省中层官员基本上都是长孙无忌的人,再加上其在朝中的影响力,三省可以说就是他的一言堂。
相比之下,李治要做什么,都必须得经过长孙无忌的同意才行。
李治如今刚登基没多久,正是大展拳脚之时,结果做什么都缚手缚脚,甚至还得看别人脸色,他能高兴才怪了。
李二在世时,以他的手段,尚且还能压住这些大臣,但李治不是李二,他没有那么强硬的手段,所以现在朝堂上的臣权已经隐隐压过了皇权。
不过嘛…萧煜也乐得见到这种情况,现在李治和大臣们闹得越凶,他最后得到的好处就越多。
虽然这么做有点坑队友,不过为了自己不被长孙无忌吞的连渣都不剩,他就只能从李治这里下手了。
再说了,就算他不这么做,按照历史的进程,李治最后也会和长孙无忌闹翻,毕竟臣权已经到了威胁皇权的地步,无论是再心慈手软的皇帝,都不会坐视不管的。
将李治的信看完后,萧煜想了想,还是给他回了一封,告诉他一定要忍,长孙无忌毕竟是他舅舅,又是宰相,君臣融洽,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将信送出去之后,萧煜这才开始沉吟起来。
如今武氏进宫,短时间内掀不起什么大浪,而未来一段时间,长孙无忌的权势会越来越大。
而真正的转折点是李治“废王立武”,让君臣之间的矛盾到达了顶点,也是从那时开始,李治才真正有了铲除长孙无忌的心思。
不过现在还早,李治还在服孝期,是不能娶妃子的,更何况没点由头,李治也不能随便废后,所以长孙无忌还能嚣张一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