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等了有一阵子才见王湛兄走近门帘。
酒楼的位子定在窗边,可以看见开封府的全貌。殿试刚结束,夏时将至,入京的举子各有悲喜,路边青树已响起蝉鸣。
之前在窗口张望,看见王湛兄刚到酒楼门口便与人不停作揖,走到我这个屋子一路上免不了还要客套。
他掀开帘子走进来,我站起来向他作揖,笑望着他道:“李生这番见过王侍郎。”
王湛兄摆手道:“李兄弟何必挤兑我,不过是侥幸能在京谋个差事,做了个宣德郎。”
“能留在京里不论怎样总是比回去做个乡官强的。”我们坐下,桌上菜肴算不上奢侈但也足够丰盛。
王湛兄斟了两盏酒与我敬酒,说道:“我们二人同乡,又是一道进京赶考的,如今你回乡当官,还求你多多照顾兄弟家里人。”
我忙说客气了,还求王兄到时候多举荐愚弟。
酒过三巡,刚刚学来的官场话也丢开了,我们开始畅想,开始胡言乱语,今后的生活会是怎样,哪位学士尚书家的小姐颇有姿色······
“那么”,王湛兄突然问道,“你说千年后,世界会是怎样的?”
我夹了口菜:“不过是变了个国号,换了个皇帝,某个宣德郎和某乡的县令改了名字。”
说完我们两人都往四周望了望,随后相视一笑。
“还有呢?别的变化呢?”他继续问。
我往窗外望,大街上有做生意的商贾,骑马的官吏,看街景的士绅,叫卖的小贩,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问路的外乡游客,听说书的街巷小儿,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
“起码,千年后应当能老有所养、幼有所依,路边再无冻死骨。”
王湛兄点头道:“千年后是应当能这样。”
他看了看窗外,拿筷子指着那些商贾道:“商人重利,不事农耕,千年后商人应该绝不会像现在这么多。”
我表示赞同,农业才为一国之本。
“那么还有呢?”王湛兄继续问,“千年后的车马会比如今快千倍,千年后的粮仓会比如今多数万石,但更重要的那些呢?”
我求王湛兄说得更明白些,一千年后人人能活得如王公贵族般舒坦,这还不算重要吗?
“如果往后百年都是明君······可能有点困难,那么起码不都是昏君,这些应该大部分能做到。‘众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即便车马不如千年后快,粮食不如千年后多,只要最穷苦的那批百姓生活有了保障,千年后百姓的生活与我假设的百年后便没什么区别”,王湛兄喝完盏中酒说道,“工部的那些大人们忙于开拓运河,兴建水利,还发明出一堆稀奇古怪的玩意儿,你说为了什么?”
我笑道:“坊间有种言论,说是发明这些东西是因为懒。”
王湛兄也笑,问道:“李兄弟怎么看?”
“依我看的话,推动这些发明、规划的,是为了效率。懒,是造不出任何东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