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分的力量有多大?就这么说吧,历史上多的是没有任何势力,光靠一个皇帝头衔就成功翻盘的皇帝。
这些皇帝手上没有任何的力量,但就是因为有名分地位的加持,因此他们可以做出许多乱臣贼子都做不了的事情。比如说封官许愿,承诺干掉乱臣贼子之后将对方现有的地位和权力赏给听话下属什么的。
现在还是战国时期,历史上很多诸如衣带诏之类的事情还没有发生,但是这并不妨碍人类理解名分的力量。毕竟此时周王室册立的分封制传统还没有彻底消散,孔子所说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还是非常深入人心的。在这种情况下,嬴政很快就明白了吕不韦的意思,随后面色变得缓和了许多,继续对着吕不韦说道:
“所以,相国的意思是,让寡人暗地里收买你安排在寡人身边的侍卫,而后再在关键时刻对你完成绝杀吗?”
“大王可以这么做,这是您身为王者的自由。”
吕不韦点了点头道。
得亏此时王沉不在这里,否则他指不定要惊叹吕不韦定是嬴政的野.爹了。否则的话他实在是无法理解,为什么吕不韦要对嬴政这么好,甚至不惜献祭掉自己,以此来锻炼和磨砺嬴政的帝王之心。
“所以这个相国准备推行韩非新学说又有什么关系呢?”
听到这话的嬴政不由心中一松,随即立刻转变话题道:
“难道就因为寡人可以收买你安排在寡人身边的侍卫,所以相国就准备推行韩非的新学说?”
“大王还是没有搞清楚其中的逻辑。”
吕不韦摇了摇头道:
“之前李太守说,推行韩非的新学说就相当于废除国君的权威,这其实是不对的。”
“臣已经说过了,国君之所以是国君,并不是因为他的先祖是国君,而是因为他说话有人听。”
“既然如此,那这国家采用什么样的体制又有什么区别呢?”
“韩非的那套内阁制,看起来似乎是限制了国君的权威,但是只要国君能够获得全部内阁成员的支持,那国君的权力不就不降反增了吗?既如此,又何必纠结于到底用什么样的制度呢?”
凭心而论,吕不韦的话其实是有几分道理的。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人不是秦始皇汉武帝,也不是唐太宗明太祖,而是一个臣子——张居正!
朱元璋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收拢皇权,直接将宰相制度给废除掉了。但是宰相又实在是过于重要,没有宰相的话皇帝的工作量实在是过于巨大,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明朝的皇帝们便搞出了内阁制度,以此来分担皇帝的工作压力。
后来为了限制内阁的权力,同时也是为了继续减轻自己的工作压力,明朝的皇帝们又搞出了司礼监,让太监们来制衡文官。
理论上来说,在经过这一整套的制度限制之后,明朝应该不会再出现专权的大臣了才对。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明朝非但出现了专权的大臣,而且这个大臣的权力还是几千年来最大的,哪怕是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无法与之相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权力虽然已经分散了,但是在分散的状况下,一旦这些原本应该相互制衡的权力达成了某种共识,进行合作,那么其所发挥出来的威力将比这些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手中更大!
张居正身为内阁首辅,手上本来就掌握有文官势力。冯保身为司礼监的头头,因为与张居正结盟的关系,也是全力支持张居正。
再加上皇帝年幼以及代表皇帝的太后的全力支持,在那个特定的时间段,张居正等于是统合了大明朝全部的权力体系,真正做到了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也正是因为这样,历史上张居正才会那么嚣张地说出“吾非相,乃摄也”的话。
张居正的故事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一旦原本分散开来的权力得到整合的话,其所爆发出来的力量是要远远比权力归于一人更大的。毕竟权力归于一人的时候是很容易出现各种“损耗”的,而几个部门摈弃前嫌,相互合作才能真正将权力的力量发挥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