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名帅演义李绩传
第三百一十六章修晋渠造福
唐高祖李渊推行府兵制时,恰好是李世绩在并州任都督的时间,而唐太宗李世民改革府兵制的时,李世绩还在并州任都督的时间,这中间,李世绩还率领大军协助李靖打败东突厥、活捉了颉利可汗。对府兵制的优点、缺点有很深的感触,向唐太宗李世民提出了好几条忠恳的建议,经过不断的完善,大唐王朝推行非常有实战效果的新的府兵制,更利于建立强大的大唐王朝。
唐太宗李世民特别清楚自己儿子的能力,他自己是大隋朝的皇亲,知道大隋朝灭亡的原因,有意培养能文能武的帅才,为自己的儿子将来做托孤大臣。
并州的兵府数量是比较多的,共有18个,名字分别为:兴政、复化、宁静、洞涡、五泉、昌宁、志节、汾阳、静智、信童、晋原、闻阳、清定、丰川、竹马、攘胡、西胡、文谷。在河东道排名第三,仅次于河中府和绛州;在全国排第七。
如果与北方沿着边境的诸州相比,并州的军府数则名列第1名,而且并州都督主管并州、汾州、箕州、岚州等4个州的军事,其中汾州有兵府的12个,箕州有兵府的3个,岚州有兵府的1个,所以并州都督实际管辖军府34个。
第4项工作,修城引水,建设并州。
太原有三个城,府衙及晋阳县在西城,太原县在东城,汾水贯穿中城南流。
其中西城在唐以前就存在的,是并州州政府以及晋阳县县衙门所在地。东城是贞观11年(637年)并州大都督长史李世绩主持修筑的,是太原县县衙门所在地。中城是武则天时修筑的,夹在西、东两个城中间,汾水从北向南贯穿中城流出。
东城修好之后,太原县衙门全部搬迁过来,人口逐渐多起来。但是,汾水河东面多碱卤,并不堪食用,就是汾水东打的井水多盐碱,人们不宜食用。
为了解决老百姓饮水问题,贞观13年(639年),李世绩又主持修筑了晋渠,造福老百姓。将晋阳县界内的汾河水引入了东城,流经太原县及其周围的居民区,再向西流入汾水河,这样一来,汾水河以东的居民就可以喝上由晋渠引来的没有盐碱的汾河水了。
李世绩扩建太原城意义十分重大。太原城之所以能够长期成为河东地区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并且被命名为北都,唐朝后期又成为河东节度使治所,都是与李世绩大力建设太原城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贞观三年(629年),李世绩率领老百姓,在并州文水县西北20里有栅城渠,引文谷水灌溉农田数百公顷,造福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