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佑听到了这个消息后十分害怕,但又不甘心失败,最后决定铤而走险。他和燕弘信兄弘亮等人密谋,将已经奉诏书,先行的权万纪在半路上射死掉了,又将唐太宗李世民派来的反对他造反的王府的典军韦文振杀害,控制住了王府的士兵,尔后就是,私下里署名上柱国,开府等官职,打开仓库,拿出物资,胡乱赏赐,驱赶老百姓进入城池,设置拓东王,拓西王等官员,公开起兵反抗大唐王朝。
贞观17年(643年)三月,唐太宗李世民命令兵部尚书李世绩发动怀、洛、汴、宋、潞、滑、济、郓、海九个州的士兵,前往征讨。
唐太宗李世民的这一军事部署主要基于以下二点的考虑:
第1点,齐州于贞观7年(633年),又设置都督府,管辖齐、青、淄、莱、密等五州,以九个州的兵力去攻打五个州的兵力,是以大击小,以强击弱,大唐大唐王朝的军队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
第2点,李世绩从参加瓦岗寨的军队开始,就长期在运河一带活动,并且在武德五年至九年之间出任齐州总管(后来这一官职都称为都督),在当地具有较大的影响,再加上李世绩的杰出的军事才能早已闻名遐迩,所以由李世绩主持平叛,足以造成对方上下的心理压力和恐惧情绪,有利于瓦解叛军。
历史的事实正是如此,李世绩率领着大军尚未进发,抵达到齐州境内,青、淄等几个州的士兵已经不肯听从李佑的号令,李佑又传檄齐州所辖诸县,也没有人听从他的命令,从而陷入了极端孤立的状态之中。
这时,齐王府兵曹参军杜行敏等人不愿意追随李佑反抗大唐王朝,密谋擒拿李佑,士兵以及官吏老百姓非同谋者无不响应。当天夜里,杜行敏等人举事,四面鼓躁,声音传出了几十里外,李佑的部下以为李世绩率领的骑兵已经打进城来,顿时人心大乱,全部丧失了斗志。杜行敏很快就将李佑等人包围在王府之内,到了第二天中午,李佑被迫于对方要火烧王府的举动,不得不开门投降,李佑的余党全都被杀死。李佑被擒获送到了都城长安,唐太宗李世民下了诏书,命令赐死。
这是李世绩一生中唯一一次,受命出征,但兵不血刃,叛乱与平的战例。究其迅速胜利的原因,除了当时正处于太平盛世,老百姓人心思安,在这个大背景下,李佑叛乱不得人心之外,还与李世绩威名远扬有一定关系。正是因为叛军们听到了锣鼓声,错误的以为是李世绩统帅的骑兵已经进入了城门,造成了叛军上下解体,全无斗志,这样杜行敏才能那么顺利的控制了齐州全城,将李佑包围在王府之中,并且很快取得了胜利。
唐太宗李世民诸位王子中,矛盾最大的要数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
唐太宗李世民共有14个儿子,其中长孙皇后所生的嫡子有三个人,也就是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因为这三个儿子是嫡生儿子,所以倍受宠爱,地位也较其他的非嫡生儿子要高。
李承乾,武德三年(620年),封恒山王。武德七年(624年),改封为中山王。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立为皇太子,当时年龄是八岁。他生性聪敏,唐太宗很喜爱他。贞观九年(635年)五月,唐高祖李渊得病死掉了,唐太宗李世民居丧,庶政皆令太子李承乾断决。当时的年龄16岁,颇识大体,得到朝野上下的肯定。此后唐太宗李世民每次外出,都令太子李承乾居守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