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登基(1)
“冲啊,杀啊!”
“弟兄们,为了给主公登基大典献礼,冲啊,杀啊!”
“弟兄们,顶住,给老子顶住!”
距离徐州城七八里外的一处旷地上,带着一队人马随从和准文臣武将,准后宫成员的赵竑,此时正坐在马车内。
他掀开车帘,望着远处如蚂蚁一般密密麻麻,前仆后继,奋勇攻城的忠义军士兵们,嘴角露出一丝满意的微笑。
待他放下车帘后,近卫军首领吴贵“啪”的一样马鞭,耀武扬威的吆喝了一句,“启程,随主公朝沛县进发!”
“驾!”
“哒,哒哒……”
“骨碌,骨碌,骨碌……”
徐州城尚未拿下,百余里与金国的缓冲区亦未建立起来,但赵竑已经迫不及待的朝预定的国都沛县进发了。
此举志在告诉忠义军,以及所有参与此次战役的将士,我赵竑登基大典刻不容缓,一切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绝不会因战事不顺而推迟登基。
此战不仅关系到大典能否顺利进行,也直接关系到你们日后在新朝中的位置。
一切皆有变数,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黑马。
朕是在给你们一次难得的表现机会,你们就看着办吧。
其实,对于赵竑执意要定都沛县,不光王元春,许多人都是持反对意见的,但被赵竑发了一通猛飙后,便再无人敢吱声了。
“驾!”
“哒,哒哒……”
“骨碌,骨碌,骨碌……”
赵竑坐在堆着各种文案和册籍的宽大车厢内,看着一篇篇劝进表;先是潘壬送来的那份,接着是杨玉荣,张至仁,各级州县官员,地方乡绅耆老等人的,最后才拿起李全的劝进表仔细看起来。
从内心深处讲,他对这份劝进表最为重视。
虽然也是别人代笔,但以李全的身份递上来,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如何彻底收服忠义军这只绝对主力,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
借登基前立功受封的诱惑,令其强攻徐州城,达到一次“整合”他们的目的,算不上光明正大,但势在必行。
曹孟德曾云;“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而赵竑现在,是在尝试着行帝王之道。
看完了劝进表,再玩弄了一会儿刚刚雕刻不久的玉玺和几块宝印,便又审阅起自己草拟的核心骨干官位表来,主要是一众文官的安排;武将也有了初步方案,但最终定稿,还得等此战过后。
如此一大队人马,几十辆马车载着各种物资和新朝的准君臣,准后宫们朝国都沛县行去;一路护送,沿途勘察的暗察司掌管杜寒冰是最紧张的人了。
用脚趾头都能想到,宋廷是不可能让赵竑顺利登基的,否则将会国本动摇,一定会想各种法子阻止。
所以,他身上的担子非常重。
半月前,他便带着人手进入沛县,在县城及周边数十里范围内进行周密的排查,设立严密的岗哨,务必保证赵竑安全抵达。
随着赵竑顺利进入沛县县城,一些新的准备工作随即紧张的开展起来。
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件,就是要在郊外建起一座高大的祭台,以便登基之日祭祀天地。
在城中住了几日,这天一大早,赵竑让相关人员暂停手中事物,陪自己去一处根据当地老人提供的信息,据说是汉高帝刘邦故居的地方看看。
杜寒冰又是一通紧张周密的安排后,众人兴致勃勃的出了沛县县城,朝丰县方向行了大约十几里,到那地方一看,顿时大失所望。(因历史演进,古代区域版图和名称都是不断变化的,争论刘邦故里在丰县还是沛县没有意义。)
这哪里是什么汉高帝故居,分明就是一破土坡嘛。
见众人神色失落,赵竑指着笑道:“诸位,汉高帝刘邦起于微介,斩白蛇起义,率领一帮弟兄在乱世中推翻暴秦,打败项羽,创立大汉王朝,在位八年,享年六十一。
大汉共传十五帝,后被王莽所篡;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再传十四帝;两汉共享国祚四百余年。
由此可见,世间无长生不死之人,亦无万世永承之帝嗣,却有万世不朽之功业!
千余年以后,其国之子民称号已成为咱汉人的代称,就凭这一点,刘邦当列有史以来最伟大帝王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