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时起,他就暗暗发誓,此生一定要为祖父洗刷冤屈。
十五岁时,他参加洪州(今江西南昌)漕试,中举(应该是一种特殊的选拔人才方式,与常规科举还不是一回事);随后一边读书,一边整理祖父遗文,撰写《吁天辩诬录》,《天定录》并五言百韵上书朝廷。
嘉泰四年,岳珂赴京省试,在临安与岳飞同事朋友的后代接触,广泛搜集岳飞遗事。
开禧元年,其任承务郎监镇江府户部大军仑从官,期间考中进士。
其后,他一边从政,一边继续搜集整理祖父遗文,为其辩诬,向宁宗赵扩上书《金佗粹编》二十八卷,《程史》四卷。
在他不懈努力下,加上朝中正义人士的协助;宝庆元年,刚刚登基不久的赵昀赐岳飞谥号忠武,并对岳飞案进行定性,岳飞这才算正式平反了。
(从孝宗到理宗,岳飞的平反之路长达一个多甲子的光阴。经历恢复原官,厚礼改葬,子孙妥善安置;到削去秦桧“申王”爵位与“献忠”谥号,赐“谬丑”;再到宋廷就岳飞案颁发的《赐谥告词》,才是尘埃落定。)
其后,岳珂官运亨通,步步高升。
但其职权范围都是涉及一些民政及赋税钱粮方面的,并不能满足他心中的那份宏大志向。
作为岳飞的嫡孙,他渴望像祖父一般带领千军万马阵上杀敌,为国立功,如此方显大丈夫本色也。
如今,机会终于来了,他岂能不好好把握之。
“爹爹,岳总领先前多是负责钱粮财赋之事,少经战事,岂能担当一路大军之重任!”另一路,淮西大军行军途中,杜杲之子杜庶颇有些不满的道。
脸上有着明显两块箭疤的杜杲,却无所谓的道:“这有何稀奇,我朝历来就有文官主军的惯例;其是岳元帅嫡孙,朝廷或许就是看中了这一点吧。”
杜庶点头道:“爹爹说的对,只要其坐镇阵前,朝廷出兵便有了忠义之名;但朝廷也有两手准备,攻打徐州,与赵竑主力决战的重担都落在爹爹身上。
其左右二将皆淮东制置使张国明心腹,听说还被秘授便宜行事之权;可见朝廷只是想借其忠义之名而已。”
“朝廷用人之事,你这竖子休得胡言乱语!”杜杲不悦的呵斥道。
杜庶吐了吐舌,不敢作声了。
可见,岳珂确实只是此战一个象征性的人物。
历来,军事行动和政治考量都是分不开的。
“这么多年了,我杜杲终于迎来了一次大展身手的机会,一定要把握住!”杜杲收回目光,又回头望了望浩浩荡荡的队伍,心里默默的叹道。
与岳珂不同的是,因为没有家门衬托,如今已经五十五岁的杜杲之前可谓是仕途惨淡。
也是的,其父杜颖是一名……按后世的说法就是刑侦专家,官至江西提点刑狱(与宋慈是同行,一份得罪人的活);宁宗嘉定年间,杜杲以荫补起家,在最底层的官场打混;后被江,淮制置使幕府。
此后,便一直呆在淮西浙西一带混着。
嘉定十二年(1219),金兵围攻滁州,四十六岁的他带兵救援;激战中,面中两箭,但方寸不乱,沉着指挥,极大激励了士气,打退金兵;初露军事才华。
但仅授江山县丞一职。
四十六岁了,才当个县丞耶。
淮西制置使曾式中任泸州节度推官时,当地发生兵变,杜杲单骑前往平乱,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
去年春夏之际,赵竑率军围攻楚州,刘琸急令淮西军支援;其为曾式中授计,以障眼法让淮西军及时赶到增援,再立奇功(潘阳搞错了,不是其亲率,只是随军献计而已,但却引起了朝廷的关注)。
其虽得上司赏识,但朝中无人,加上性格孤傲,官运一直不昌;若不是多年后的那场安丰之战,时已六十四岁的他一生差不多也就那样了。
虽说是金子迟早会发光的,但未免也发光的太晚了吧。
如今赵竑立国称帝,朝廷急需用人,才破格提拔他知濠州,权淮西军统制,率大军出征。
可见,这岳珂和杜杲,皆因赵竑而改变了官场轨迹。
也是不知,此战过后;二人的官运,乃至命运又会发生什么改变呢。
赵竑到底是他们命中的福星,还是劫数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