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遇刺!
淮东军四万精锐团灭,遭到如此重创的宋军应不会那么快再次发动进攻;赵竑做了一番军事部署后,其中最重要一条就是令李全出兵,阻止那一万淮东军卡自己的鸭脖子。
然后,便带着禁卫军,押着岳珂回沛县。
一路上,他通过观看杨妙真的梨花枪,也在考虑火器研发的问题了。
赵昀国力强自己百倍,必须要整出点金手指,才能弥补双方军事实力的巨大差距。
自从唐末开始(一般是这么说,实际上应该更早),火药正式运用于战争以来,至今已出现过不少火器,比如用弓弩设出的火箭,霹雳炮,震天雷等等。
但威力还远未达到影响一场大战役胜负的程度,多是从视觉和心理上震慑对方,且存在各种各样的瑕疵,使用条件也有诸多限制。
就比如这梨花枪,为何忠义军中装配不多,一则其结构铸造相对复杂些,耗工时;二则火药这玩意的使用,会受天气的影响;三则使枪过程中,如何神不知鬼不觉的点燃引线,准确掌控炮仗发射时间,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史书上吹嘘的那些神乎其神的火器,为什么没流传下来;原因很简单,根本就是严重夸大其辞嘛。
但自己脑中琢磨的这几款火器,在这个时代绝对是黑科技,一经亮相,必定惊艳世人眼球;如果保密措施做的好,金蒙宋也没那么容易模仿的。
只是,以后的战争会更加残酷,会死更多的人,死法会很惨烈。
火器的运用,一直悄悄改变着人类的战争模式;直至冷兵器时代彻底完结。
他先前之所以没有开始搞,一则是时候未到;二则是不忍见更多的人因此惨死。
但还是那句话,朕现在肩负的是整个华夏民族避免一场泼天浩劫的历史使命!只有现在死了人,日后才会少死人。
这也算两害相权,取其轻吧。
同时,也将会加快历史的进程,算一种历史的助推器吧。
“恭迎官家凯旋而归!”
“官家此番御驾亲征,大获全胜,大涨我朝国威,军威也!”
待赵竑的御驾临至国都沛县,早已率队在郊外恭迎的王元春,张至仁,杜寒冰等人立刻迎上来,纷纷赞颂。
赵竑扬手道:“诸卿坚守国都,安抚民心,亦功不可没!”
“此乃臣等本份,不敢言功!”众臣纷纷道。
君臣双方客套一番,一齐朝国都行去。
一路上,有臣子不停的热情颂着官家如何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大破宋军的大功业。
赵竑面带得色,一声不吭的听着。
拍马匹的话谁都爱听,何况自己这一仗打得确实精彩,当得起这份吹捧。
赵竑承认,自从登基后,自己的心态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同时也深刻理解了,为何历史上有些人宁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登基过一天皇帝瘾。
人一旦坐上那把象征着至高权利的椅子,俯视殿下跪着高呼的文臣武将们,那种奇妙的感觉是没当过皇帝的人根本没法体会的。
何止是一个爽字所能形容的。
只是,听着听着,他的面皮就有些发烫了。
因为不少人,尤其是那个王元春,更把自己吹捧的胜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了,这就让自己有些顶不住了;虽然自己目前势头不错,但要跟这些历史大佬比起来,还只是个抠鼻屎的。
不用说,王元春自是垂涎着那丞相之位了。
为防止这些开国元勋们居功自傲,拉帮结派,让鲶鱼效应继续发挥效力;赵竑在设置中枢大员官职时,左右丞相一直空着,枢密使也一直空着,这三个职位相当于朝廷军政两套班子的当家人物。
目前国家还小,赵竑准备军政大权一把抓,同时也激励臣子上进,谁功劳大,谁就能提升上去。
王元春,这位理学大师真德秀的得意门生,从湖州一路跟朕到现在,忠心没得讲;但能力确实有所欠缺。
只是,现在这厮不琢磨着如何提高政务能力,反倒开始钻研马匹功夫了。
又想着明朝中晚期,那些由程朱理学培养起来的文人士大夫们,一个个最后都变成什么样的嘴脸。
只是这王元春似乎进化的有点太快了。
“快停下御驾!”正琢磨着,突听杜寒冰一声冷喝。
御驾立刻停下,赵竑举目一望,只见前面百步外的城门口两侧均排列着一大群百姓,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凯旋呢。
赵竑转头看着王元春,王元春连忙道:“官家,此等非常时期,国都附近并不安全;臣自不敢号集百姓这般做,应是他们自发而为。”
赵竑又望了望其余几位大臣,皆点头认同。
杜寒冰低声道:“官家,非常时期,还是小心为妙,臣让人去驱散了吧。”
赵竑却摆了摆手道:“自闻宋军进犯以来,一些乡绅商人开始撤离国境;加上伪宋对我朝实行减丁之策,但绝大多数百姓有家有地,还是不愿离开的。
如今朕凯旋而归,百姓夹道欢迎,如若武力驱逐,岂非伤了百姓之心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