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历史轨迹惯性中的赵昀
接下来该怎么玩。
这个问题同样困扰和考验着临安城中的赵昀。
感谢祖宗定下来的那套完备的制度,不禁防止了武人干政,藩王作乱,宦官祸害朝政;也防止了文官篡夺皇权,颠覆国家。
史弥远虽是最顶级的权臣,但也必须受朝廷制度的制约,比如言官制度,按宋廷法统,只要有言官上奏丞相的不是,这个丞相就必须请辞,待皇上察明真相后,再决定是否复职。
比如朝中任何大事,最后的决断权毫无疑问是由皇上拍板的。
史弥远之所以能把持朝政(而不是把持皇权,和汉末曹操之类的,有着本质不同。)这么久,一则是把控了言官,二是出卖肉体勾结宫帷(杨桂枝),杨桂枝的两个本家弟弟长期控制着禁卫军;靠着三角铁关系,才能玩这么久。
还有一个关键点,宋宁宗赵扩能力低下,不辨忠奸愚贤,耳根子软;赵昀得位不正,和史弥远个人私欲牢牢捆绑在一起,只得隐忍,随其摆布;这才成就了史弥远两宋第一权臣的名头。
但宋朝的权臣终究是依附皇权的,能帮皇上解决一些本人不方便解决的事,比如秦桧。
再比如后来权倾一时的贾似道,小皇帝一纸诏书,其便死无葬身之地了。
因此,赵昀的亲政步骤非常清晰,明确。
第一步,革去夏震殿帅之职,杨太后两个兄弟调职外放;让自己亲信担任禁卫军要职(虽渊默多年,但几个亲信还是有的,尤其是趁史弥远病重之机,招揽了一批)。
第二步,提拔自己召回来的人充当言官,对史弥远的余党开炮。
第三步,趁朝中重要职位空缺之际,大量安插亲信。
如此,并未费太大周折,史党一干人就基本滚出了朝廷中枢,贬得贬,黜的黜。
赵昀顺利亲政成功。
一个长期藏拙,被压制,作傀儡的人;一旦掌握权利,往往会有惊人之举;这赵昀也不例外的。
……
“诸位,赵昀渊默多年,现已亲政,正所谓知此知彼,方百战不殆!接下来他会有何举动,大伙都说说看!”
这天,中秋节刚过;一直密切关注宋廷动向的赵竑得知了最新情况,便将一干核心大臣召至垂拱殿,先询问了一些水军,棉甲军孝义军组建和训练,流民安置和分流,棉甲制作等情况后,便抛出了这个议题。
他知道历史上的赵昀虽算不上明君,但也算不上昏。
晚年虽荒于朝政,醉生梦死;但早起一番立志中兴的措施还是可圈可点的,比如罢黜史党,亲擢台谏,澄清吏治,整顿财政等改革,史称“端平更化”。
但有人评价其为南宋续命半个世纪,当然就夸大其辞了。
“官家,臣以为赵昀亲政后第一件事,当是整顿内政;宋廷已腐朽不堪,必须要出手整治了!”
“臣以为,赵昀除了整治内政,也将着重抓军权;毕竟从上半年那一战来看,宋廷军队问题不少!”
“待他内政和军权抓好之后,接下来就该大举用兵,夺回我朝占领的失地;如此,他才能竖立起真正威望来!”
………
待赵竑问完,众臣便纷纷发表起意见来。
赵竑一边听,一边微微颌首。
过了一会儿,瞥见以往问政时,喜欢高调发言的王元春一直低头思忖,一声不吭,便问道:“王卿,你在想什么呢,怎么一言不发呢。”
王元春回过神,看了看他,又看看众人,道:“官家,诸位大臣刚才所言皆有道理,但臣以为关键是如何应对,最为重要!”
有人微微点头。
“那依卿之意,按赵昀可能采取的措施,朕该如何应对呢?”
“迁都!”王元春毫不犹豫的吐出了两个字。
迁都?
这沛县做了这么久国都,加固城墙,整修宫殿官舍,各部堂衙;可是花了不少钱的;好好的,这王元春为何突然想到要迁都呢。
须知国都乃一国之根本,非万不得已,不宜迁都!
况且当初官家选沛县作国都,也是经过深层次考量的。
你王尚书要标新立异,语出惊人,也没必要拿迁都来作噱头吧。
王元春话音落下,立刻惹来众人一阵惊诧,不少人纷纷嘀咕起来;也有人微微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