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簇拥着算命先生来到一处街角,这里不知何人放了把木凳,老人似乎也是有些劳累,蹒跚地坐了下来。
相比于开口问卦的人,围在算命先生周围的人明显要多出不少,更多只是来看个热闹,而且也不知老人底细,渐渐的,也就没什么人再来问,只是围成一圈,冲着老人指指点点,小声议论。
老人却也不介意,坐在木凳上拄着算命幡,闭目养神,期间若是有人上前询问,他便睁开眼,看看相观观掌,他不用古币龟壳,也不见挂签竹筒,就靠着眼观耳听,三两句道出来人诉求,其余绝不多说。
有些心善的,得了老人几句善言,便从家中拿来些许饭菜,老人每每都是和声致谢,除此之外,金银细软却是一概不收。
就这样,算命先生在这坐了两个时辰,时辰一到,他便起身离开,走出镇子,不知所往。
第二天,他又在同一时间出现在镇口,行至街角坐下,接受众人的问卜,这第二天,来人比第一天还要少,甚至过了热闹劲,前来观望的人也少了许多。过了两个时辰,老人便站起身离开松柏镇,似乎不愿在此地多待一刻。
事情的改变出现在第三天,一大清早,那个街角前便是大排长龙,甚至连那个木凳也被人换成了靠椅,又放了一张桌子。镇上的居民似乎是打听清楚这位算命先生的喜好喜感,纷纷带着饭菜水果,翘首以盼。
终于,一个佝偻的身影出现在镇口,算命先生蹒跚地走到街角,也被这架势吓了一跳,不过还是在原处坐下,开始给来人算卦。
这其中缘由,正是因为第一天前来求问老父亲病情安危的那个唐五福,在这天清早,竟然带着自己的父亲唐老爷外出散步,观瞧唐老爷虽然身形消瘦,但行走无碍,特别是唐五福那满脸的笑意,更是证实自己父亲情况好转,脱离生命危险,这一幕,被镇上的居民看了个正着。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唐老爷的恢复在众人心中,自然与算命先生算的卦以及那枚福令咒勾连起来,一辈子浑浑噩噩,安之若命的众人,似乎总算是在自己身边找到了一个可以点亮自己未来的明灯,哪里会置若不顾。
因此,算命先生名声初显,也算是在这松柏镇上站稳脚步,越来越多的人过来问卦,而且他不收重财,如他所言,金银俗物不可取,缘来需化且还来,无论是水果还是饭菜,只要相赠,他就会收下,并且为其算上一卦。
两个时辰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无论等待着的人有多少,他都不再多留,起身走出松柏镇,至于收下的饭餐,则是被几个好奇的男孩提在手里,跟着走了出去,这才知道这位算命先生,原来是住在松柏镇以南一座名叫七宝山的山上。
之后的整整一个月,这位算命先生都会准时准点地来到镇上,为镇上的居民算上两个小时的卦,这段时间里,不仅是唐老爷,很多有幸得到算命先生三言两语的居民也纷纷声称老人所说,是句句应验,更是给他附上了一个“活神仙”的名号。
久而久之,这镇上居民得了个习惯,无论是大事小情,都愿意过来问上两句,出门办事也会求个福令咒,或只是来求个心安。先生自然是知无不言,前来问卦者,纷纷相赠福令咒,这只有不到孩手大小的黄纸折扣,很快便是家家必备,说来也怪,这东西还真似有神妙之力,往往家中患有顽疾之人,佩戴几天便是有所好转,一个月下来,三四个卧床不起的老人家,渐渐的都是话语无碍,吃食正常,甚至除了唐老爷,还有一位老人家下了地。
不得不说,这位算命先生,真的有些本事。
。。。
这一天,时近午后,算命先生算了两个时辰的卦,在众人的招呼致意中,他慢慢悠悠地走出镇子,迈步登上了七宝山。
“先生,您怎么住这么高啊?”
在他身后,一个五六岁的男孩提着一个篮筐,费劲地攀爬着,相比于他,算命先生尽管是身形佝偻,但却气息平稳,步步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