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两口之家,每日只可领一斤米,三口之家每日一斤半米,四口之家两斤米,以此类推。
李牧之让人准备了许多块木牌,有人拿户籍过来领了米之后,李牧之就让专人在木牌上盖一个章,连同户籍一起交给领米的人,这是为了以防有人拿着户籍,一天来领几次。
毕竟来领米的人这么多,有人想要浑水摸鱼也很容易。
所以李牧之早有防备。
凭户籍领米这个规定。成功将那些想要让下人来领米的乡绅有钱人家们打消了念头。
他们这些人家里都有余粮,但谁知道这米价要什么时候才能降下去呢?
这两百多文钱一斤的米,就算他们再有银子也经不起这样烧钱。
这米又不是那两百文一条的稻花鱼,稻花鱼他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条,但这米,他们天天要吃的,而且,他们一家老小,上上下下这么多人,每日可是要费不少米。
所以他们得知镇上新开了一家粮铺可以发放免费的米后,他们打算让下人们去多领些米回来。
结果这放米的人精明啊。
不但限制了领米的数量,还要求要凭户籍领米。
他们都是有钱有声望的人,要他们和那群老百姓一样在那里排队领这种救济米,他们没这个脸面去做这样的事。
如此,因为李牧之的这两项要求,限制了一部分人前来领米。
就好比镇上有两千五百人,乡绅有钱人占了六十户,每户上下老小,再加上府上的下人们,一户人家至少也是十几人,六十户人家就有将近八九百人不会来领米。
再加上镇上卖米的就有十来家,他们自己家卖米肯定不用再来买米,这些人加起来也有百人。
一个镇上真正需要买米的人便只有一千五六百人左右。
人均每天半斤米,李牧之他们一天发个七八百来斤米出去。
到下午的时候,没有人再来领米,李牧之便让人把米铺关了。
镇上那些米商们因为新开的这家米铺,今日竟是一斤米都没卖出去。
两百文一斤的米和免费的米,只要不傻,大家都知道要去领免费的米。
他们不知道李牧之手头上有多少米能够让他这样发放。
下午的时候,有米商去了李牧之的米铺周围守了半天,有人认出了李牧之。
他们想不明白李牧之怎么会有米免费发放。
当他们看到米铺门口守着的两个官差后,更迷惑了。
这难道真是朝廷的救济粮?可是据他们知道的消息,各郡的粮仓里根本就没什么粮食了。
再说,如果这真如他们招牌所言是朝廷赈灾银,那为什么他们没有收到一点风声?
他们之所以敢把米卖这么高的价格,是因为基本上他们这些人身后都有人。
他们理不出头绪,就只能去找他们身后的人了。
第二天,十月初二,李牧之摸米铺一早就开门了。
今天来领米的人更多了。
周围村庄的人收到消息,知道镇上在发米,大家都拿着户籍过来领米了。
镇上的镇民们看到今天忽然多出来的这许多领米的人,心里有些担心这米不够发。
就算有米发了今天,那明天呢?后天呢?
李牧之在镇上卖米,宋栩带着人到了夏家村,从夏二郎和李牧之家一共收了七万多斤谷子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