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他二人的想法,刘云自然也是心知肚明,不过这也不怪他们,毕竟他们是前辈,并没有见识过欧阳修的文采。
随后,刘云便让欧阳修露了一手,一篇文章传了出去,顿时在长安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无论是措辞,还是立意,都是史无前例,让不少有识之士大为触动。
待这篇文章传到蔡邕和郑玄二人的手里时,就连蔡邕也是感叹,自愧不如。
郑玄虽是经学大师,但欧阳修对于经学的理解,显然让他也不禁耳目一新。
至于其中的文采,则是自动被他给忽略了。
不过这也让郑玄无话可说,并且让自己的弟子放出话来。
有机会定找欧阳修谈经论道,蔡邕也是十分积极的参与进来,一时传为美谈。
他二人都没有异议之后,欧阳修自然毫无阻碍的成为了这次科举考试的主考官。
当然,有刘云在背后给他推力,自是没有几个人会反对。
更何况,欧阳修本身的能力,就不在蔡邕和郑玄之下。
只不过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主考官确定之后,刘云又与卢植,刘伯温等人确定好了考试的时间。
定在了十月,取金秋时节,丰收之年之意。
让卢植草写诏书之后,便即传达各个州郡。
一时之间,天下无不沸腾不已。
因为这代表着,以后能够飞黄腾达的,不仅仅只是世家的那些子弟,一直能够处于人上人的位置。
只要是有真才实学,能够通过科举,即便是最底层的人士,也有了成为达官贵人的机会。
这自然是让天下百姓,都十分憧憬的事。
不久,无论是世家子弟,还是腹有才学的寒门子弟,都纷纷赶往长安,准备参加这次的科举考试。
因为是首次科举考试,因此刘云也并没有设下什么限制。
也没有乡试等这些前置条件,因此也就是想当于直接开始了会试。
不过现在并没有这个概念,所以刘云也就觉得暂时没有必要分得那么细了。
而且在他的亲自主持之下,倒也不必担心其中会出现太大的弊端。
无论是考题,还是行文规则,刘云都没有定下固定的格式。
这也是因为现在并没有人能够适应这个规则,所以也就放开了一些。
但在人才的选拔之上,刘云并没有彻底放开,毕竟这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加之人数之多,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够通过的。
为此,刘云还特意让蔡邕和郑玄,以及宋忠,管宁,邴原等各个太学博士,都来一同阅卷。
他们都是有着不同的背景,理念也完全不一样,因此刘云也不必担心他们会铿锵一气。
商议完毕之后,刘云便将这件事几乎都交给欧阳修自己去主持了。
至于刘伯温,刘云倒只是让他从旁协助一下,主要还是管理修建宫殿的事。
经过了这么多的时间,刘伯温和张纮二人主持宫殿,如今都已经完善了大半。
不过想要入住,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且现在正是工期紧要的时候,刘伯温可也抽不出太多的身来一同管理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