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进攻的的鼓声擂响后,赵猛第一个爬上了城墙。
他刚一探头,隐藏在城垛后面的四五名敌人就挥动着明晃晃的刀像吐着信子的毒蛇向赵猛扑了过来。
赵猛一只手攀着城墙,另一只手端着一柄弩弓。他根本不用瞄准,一抬手“嗖、嗖、嗖”三支弩箭就疾驰而去。紧接着便是“噗、噗、噗”三声弩箭入肉的声音,冲在最前面的敌人就应声倒地了。
赵猛乘着前面被弩箭击中倒地的敌人阻挡住住后面继续冲上来敌人的刹那空隙,将手中的弩弓丢了开,两只手攀住城墙,一个纵身就跃入城头。
守城的句町人自然不肯让新军得逞,几个人绕过已经倒地的战友,直扑赵猛。
赵猛身形尚未落定,一柄泛着寒光的环首刀就已经刺到了自己的前胸。赵猛不等双脚落地,身形一个蜷缩,斜刺里踢出一脚,正中那人的手腕,“苍啷”一声,那柄环首刀踢落在地。
在落地的一瞬间,赵猛反手抽出了自己腰间的佩刀,刀锋斜向上一撩,第二个冲上来的敌人半个肩膀连同整条手臂就飞上了天空。一阵凄惨的嚎叫从那个中刀的人口中发出,使得后面继续冲来的敌人脚步微微的一个停滞。
前面被踢飞了兵器的敌人乘赵猛和第二个人打斗的时候,他捡起了踢掉的环首刀,从背后向赵猛偷袭而来。
好个赵猛就像脑后长眼一样,身体向左侧一躲,堪堪躲过了劈下来的刀锋。他一抬右手手肘,借着两人身高上的差距一肘就击在了那人的面门之上。
俗话说“宁挨十拳,不挨一肘”,那是因为肘部质硬节短,发力刚爆,在后世搏击界也有“拳是子弹、肘是炮弹”的说法。足见肘击的威力所在。
似赵猛这铁塔一般的身躯,那一记铁肘直打得那人面目变成了一团模糊的血肉。借用《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打镇关西的描述来说便是“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这一肘下去便结果了他的性命,再也用不着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倒省下了做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的功夫。
赵猛一连击杀五人,也不过片刻的功夫,但已经在城头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其他兵士便迅猛的从这个缺口冲了上来,蜂拥而至,在城墙顶上与敌人展开了肉搏。
这边站稳了脚跟,自然牵扯了城墙上的其他守兵。很快,就有军士从别的地方也攻上了城墙。
顿时,敌我双方就从攻城防御战演变成了近身肉搏。
敌人的顽强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虽然王泽部和杨继慎部将王福这段时间监造的重箭悉数射入了这座并不高大的县城,但是镇守此处的句町人并没有退后一步,哪怕是中箭者被呼啸而至的箭矢撕成了碎片。
大新朝的这种重箭是当年汉军征服北方草原霸主匈奴人的最主要的利器,最远射程可以达到一里之遥。想当年汉军横扫漠北,无人能敌,能将从小就在马背上生活的草原民族打得哭爹喊娘、远遁北海(今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而再不敢纵马南下,靠得就是这精制细造的重箭。
这重箭相对于普通弓箭来说,箭重了约莫六七倍。箭杆选用的五年生的芎条,净小火熏烤后坚韧无比。箭头由精钢制造,呈三棱形,转辟有血槽,中箭者以便不能立时死去,也因巨大的伤口造成流血不止,最后缺血而亡。箭尾则选用鹰的翎毛,旋转性强而且轻易不折。
如此重箭要射的出去而且还要射的远,弓就要既硬且大。发射这种重箭的弓当然不是常见的挽弓,而是绷弓。制造这种弓以干、角、筋、胶、丝、漆,合称“六材”为要,绝非普通工匠所能制造的。这便是陈牧请旨由陛下下旨从考工令调拨二百专门制造这种弓箭的匠工随军服役的原因了。
(注:对于大汉是否有这样的重箭学界尚无定论,作者这段文字是出于文学创作的需要进行的想象,不可当真实史料来读)
不过虽然句町人很顽强,但是在这种他们从未见过的重箭面前,凡是露头的敌人都被钉死在了城墙上。
细柳营进攻的第一座城池便是距离镡封县最近的味县(今云南曲靖三岔一带),这里原属古滇国“劳浸和靡莫”部族的地盘。自滇王于前朝武帝原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投降大汉之后,武帝下诏在此地设置了归属中央政府的第一个县——味县。
关于味县,陈牧所知道的另一个史籍知识便是三国时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在这里完成了七擒孟获,收服西南夷的壮举。自己就要在这里先于后世民间相传的这位军神但实际军事才能并不太出众的不知道是自己的前辈还是后辈的武侯在这里完成攻城拔寨的战斗了,陈牧就有种说不出的滑稽之感。
味县是进入益州郡的第一个城寨,正居在前往句町王现在的王城晋宁城的直道上,战略位置十分的重要。据黄鼠传回来的消息,负责驻守味县的是句町王毋承的妻弟殷山。此人号称句町第一猛士,有万夫不当之勇。而且此人不光勇武,行军打仗也颇有谋略,句町国此次攻城略地如此顺利,均和此人的狡黠好战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