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浦镇,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毒辣的日头照射着大地,路上偶尔有稀稀拉拉的行人。在这样热的正午,如果没有什么要紧事儿,人们都躲在背阴的地方乘凉。
只有一条街道的小浦,虽然无往日的混乱,却依然冷清的可怕,好像是久病的病人还未恢复精力。
听老一辈人说,小浦以前是交通要道,盐道衙门的驻地,南来北往的客商络绎不绝。乾隆下江南的时候,还特意绕道经过,尝一尝当地土产,观一观人文荟萃。
民国以后,县政府衙门、盐业公司、商旅客栈、文人名园等等也是错落其间。也正因为小有名气,37年RB侵华,重点关照之下,于是一场轰炸全部淹没在战火中。这也是爱看书的姜斌,从县志的角落里看到的。
建国后,县政府搬离了小浦。后来,连公社机关都没有设在镇上,小浦的重要性直线下降。不过,再怎么说也是个千年古镇,辐射周边,十里八村的乡亲还是更愿意来这里逛逛,而不是去县城。
但街道虽小,五脏俱全,百来米的地方坐落着政府、邮局、供销社、电影院、新华书店等等,该有的都有。
要说这些地方哪个最受欢迎,那别无第二个选择,供销社绝对拔得头筹。
供销社,也叫供销合作社,是社员群众自我服务的组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就相当于现在的商店。在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供销社包揽了人们大部分的日常所需。去供销社采买,是让社员们最高兴的一件事。
大到农机电器,小到针线钮扣,供销社都一应俱全,应有尽有。
自行车,缝纫机,当年结婚必备的大件,供销社中也有,不过需要凭票购买。
小浦的供销社就在街道中心的位置,原来是座闲置的老房子。听说是哪个被枪毙地主留下的产业,现在已经成立集体产业,为人民群众发挥着余热。
姜斌的第一站就是这儿,老娘吩咐买点油和糖,最好能再来点猪板油,既能炸油,还能剩点猪油滋。农忙季节马上就来了,总得添点油水,要不然人是熬不住的。
进了供销社,姜斌还是有些新鲜感的,几十年没见这场景了。地方倒是挺大,高高的柜台,把营业员和顾客隔开,一瞬间就有了天然的分水岭。
几个年轻的营业员,精神的站在柜台后面,没有欢迎光临,也没有后世的热情的招呼。
70年代,如果能当上站在柜台后面的营业员,彷佛就是拥有了百宝箱的钥匙,找对象时自带的光芒都能让人排上长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