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这些王八蛋们,你们,得逞了!
郑勇突然握紧了拳头,眼中含着泪,这一幕,绝不能再出现了,到此为止吧!
于是,他开始提笔写起文件来,告诫郑六傻他们,一定要戒骄戒躁,要雄鹰搏兔,全力以赴,以最小的代价,把整个大员,拿下来!
同时,给柳如是,给郑八傻让他们把李青山集团与红娘子集团,调理好,即调整与理顺内部结构,把部队牢牢的控制在手中并管理好训练好,为大反攻做好准备。
因为,就在郑六傻他们攻击大员的红毛番的时候,清兵已经开始进攻南明了,而且,非常顺利,势如破竹,大明的腐败是整体性的,所以,南明也没是一个例外,被扫进垃圾堆是必然的。
在郑勇愤笔疾书的时候,山东郑勇集团训练基地也召开了会议,只有一个议题,催促郑勇立即北归,回山东坐镇,因为,南明支撑不住了。
而上海的防御设施已经完成了一期工程,基本可以确保上海的安全了。
但是,现在的南京却已经是岌岌可危了,已经有很多人开始逃跑,毕竟 这里的有钱人有权人很多,君子可不立危强之下,权贵们的生命更是金贵无比,所以,他们只要能感觉到危险,第一就是要逃到安全的地方去,每天好吃好喝的,还是美女睡着,这日子凭什么就要去死呢?有人去了杭州,也有人去广州,而魏国公却都没有去,他想起了郑勇的话,上海。
对,就是上海,这上海。上海可是自己这女婿一直在经营着的,从山东的保卫战来看,清兵并没有办法拿下,所以,他们才会转向江南的弘光朝,而弘光朝又不争气,特别是内部的文官之间还在斗争,因为,福王当初和文官们是有仇的,在立太子时,万历可是因为郑贵妃的原因要立他的,然而,文官自么会让皇宫的手伸到前朝来,这不是牝鸡司晨了?所以,文官们就为了这立太子而与万历和郑贵妃掀起了国本之争。
文官们可以说是前赴后继,不惧生死,最终硬生生逼着放弃了立福王的想法,而也因此,文官和福王之间当然就有了仇恨,本来是谁也不理谁,你当你的王,我占我的朝堂,可是,出了李自成逼死崇祯之事,然后就出现了重新新帝的事,而立谁呢?有人要立福王之子,这一下子又戳到了文官们的痛处,因此,他们也推出了自己的人选,就是潞王。
按照长幼有序的标准,福之子那是没有争议的,可是,文官却与福王有仇,为了阻止福王立太子,可是死了好几个文官,被打屁股的更不在少数,文官对于福王一点好感也没有。
同时,福王为了表明自己没有野心,也是吃喝玩乐样样学全,而他的这个儿子,除了学会了这四样,别的什么都不会。
这样的人品能当皇帝吗?其实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文并不希望弄个有能力的上去,最好是平庸无能的皇帝,这样他们就可以继续把持朝政,实现垂拱而治了。
国家自有文官们来治理,而皇帝只要当个吉祥物就可以了,这是文官们的理想,这就有点君主立宪制的味道了,如此,内阁首辅,其实就成了后世英国的首相,能这样其实也不错。
所以,虽然大明的皇帝都不怎么样,可是,国家还是在照常运转的,因为,这个皇帝除了给文官们捣乱,他们也做不到什么。直到崇祯,他是真想把国家治理好,结果就把大明治没了。
说实话老朱家的皇帝在中国大朝来将,应该是质量最差的,或许只有朱高炽与朱佑樘还能被提一提,其他的,都提不起来。
而福王与潞王谁当皇帝,文官并不放在心上,因为,国家最终是要他们来治的,而不是皇帝,特别是崇祯的表现来看,皇帝越是勤政,国家就会越乱越差,所以,朱家人在培养皇帝这一方面,技能直接没有点开,彻底废柴了。
然而废柴有废柴的好,他们越是无能越好,你不上朝才好呢,所以,文官们所以争就是因为,与福王的仇,这一争仇更深了。
仇更深了争得就更厉害了,这样的一个朝堂还能做出什么事情来?团结一致对外,开玩笑呢,继续党争要紧,别的都不是事。
这样子的南明朝内部几乎就是一盘散沙,就不要说一加一等于二了,连一也等不出来,可能都已经出了负数,这人越多反而越差劲。
所以,这南明朝看着好像是天下四大势力最强的,可是,实际上他们却是最弱的,这一点洪承畴,宁完我,范文程早就说的明明白白了,直到从济尔哈朗的嘴里说出来才算是一锤定音。
但是,他们不知道,虽然看似天下有四大势力,其实,就只有两大势力,他们以为的张献忠残部与红娘子李岩部,都是隶属于山东郑勇集团,所以,其实,天下现在只有三股势力,大清,南明,郑勇。
可是他们不知道啊,所以,就由济尔哈朗制定了他们的大战略,把先后攻击的战术给搞清楚了之后,就对三方进行防御,对南明进行了进攻。
他们的进攻非常的顺利,而另外三方居然很配合,并没有趁机搞什么事情,都老老实实的在一旁做观众,这一点让大清的贵族们很开心,这一下只要灭了南明,那就会有吃不完的粮,花不完的钱,之后,再去灭张献忠的大西国,另外两个继续观众,那就灭了大西国去灭红娘子,最终集中全国之力灭山东,如此霸业可成也。
大清的贵族们在高兴的时候,三个观众也很高兴,他们其实都不方便去灭了南明,不是打不过,是后遣症有点大,现在有了一个替死鬼,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魏国公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去上海。
他先是让府上与郑勇交好的两个后辈徐文爵与徐仁爵两个护送徐春燕到上海去与郑勇完婚,以前他还有些生气,因为,郑勇前后迎娶了郡主朱淑蕊,又娶了公主朱媺娖,自己的闺女去了能排到第几名?所以,他虽然并没有毁婚,可是也并没有着急给女儿成亲,他就是想一拖待变,如果有机会他还是想断了这婚事,给女儿招一个新夫,能让女儿成为正室,然而,却又遭到了徐春燕的反对,她是非郑勇不嫁的。
这女人也很有意思,那就是这男人的女人越多,她们就越想向里面凑,同时,徐春燕可是被郑勇救过命,心早就许了他的,所谓先入为主,再很难心系别的男人了。
而现在的形势魏国公再也没有了别的想法,南明他并不看好,那么就只能选择一条退路,而郑勇就是一条不错的退路,一来他们有翁婿这层关系,二来他们合作多年,关系也还不错,现在大厦将倾了,魏国公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郑勇,能以一省力之抵抗得住满清的虎狼之师,虽然没有取胜,可是,只要不败那就是胜利,反观看似强大的南明,几乎拥有大明的半壁江山,兵力更是超过百万,然而又如何呢?还不是不堪一击,这眼看着就不行了。
所以,他就果断的投向了郑勇,反正他是不会投降满清的,宁可死或者回乡务农也不会降清,他丢不起那人,自己的祖先是不可以被污点的。
二徐一听激动得不得了,虽然他们面对此时的形势并没有什么能力和办法,可是,郑勇却能在山东抗击清军的攻击而不败,这就让他们敬佩的不得了,他们也是不肯降清的,所以,送徐春燕去完婚,他们愿意。
只是这一次去送春的人有些多,家里的女眷几乎全体出动,又是下人,外围除家子弟等等,数百人之众,徐家这一次嫁女声势之大,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且,这还是一名遮女呢。
所以,很多人都看出了其中的猫腻,于是,很多和魏国公府上走得近的人立即也行动了起来,打着贺婚参加婚礼的名义,纷纷派出了庞大的队伍,最终的人数竟然达到了近两千人,这事立即轰动了整个南京,很多人立即眼红了,于是,托亲戚找关系,之后又有很多人跟随,这送亲的队伍立即过了万,声势再度扩大,而加入的人就更多了,最终浩浩荡荡有五六万人之多,一起向上海而去,以至于送亲人之多,前面的已经到了上海,后面的还在南京没有出城门,这也成了一大奇观,被很多人惊叹不已。
<!--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