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帝国大阅兵结束,其盛况当日便传到京城各街各巷。
当天晚上,大明王王宇在皇宫设宴款待各方。
第二日一早,因为大阅兵而耽误的华夏月报出现在京城,对大阅兵盛况进行报道。
同时把此华夏月报的样板,通过驿站送到全国各地雕刻印发。
相信很快,全国各地都能知道这次大阅兵的情况。
……
这一日,大明王王宇趁着地方文武齐聚京城,就进行了一次大朝会。
一般情况,年末地方官员会来京城述职,才会举行大朝会。这次不一样,因为大阅兵,各地方重要的文武几乎都来了。
有些事情,大明王王宇想趁此机会交代清楚,同时让百官畅所欲言。
大殿内一片安静。
大明王王宇坐在上方的龙椅上,不是皇帝甚过皇帝。
一开始礼部觉得不合礼制,更是有请王宇称帝,只是王宇不为所动。
久而久之,礼部也就习惯了。
不过,礼部为大明王制定的王冠服饰,王宇接受了,此刻穿戴上,增添了几分王者之气。
大殿内,文武百官齐聚,人满为患。
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隋文帝杨坚,汉武帝刘彻,女皇武则天,明太祖朱元璋,新朝王莽,晋武帝司马炎,后周皇帝柴荣等帝王也在场旁听。
以及其他愿意前来旁听的张仪,老子等人历史聊天群的群成员也在场。
龙椅上的王宇威严而坐,俯瞰下方的一众文武百官。
开口道:“难得百官聚首,本王有些事情需要交代你们,同时也想听听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尽管畅所欲言,今日在这里,言者无罪。你们先说说,可有本上奏?”
下方多是人头攒动,交头接耳,小声议论。
礼部左侍郎刘崇明出班行礼道:“大明王,臣有事启奏。”
大明王王宇认出对方来,亲和的语气,问道:“何事?”
礼部左侍郎刘崇明说道:“臣受命前往应天府主持华夏帝国第二次科考,如今科考结束,已选出中举之人,请大明王批阅,然后确定殿试名单。”
华夏帝国第二次科举,在顺天府的京城和应天府的南京城同时进行。应天府批改试卷后,远处可中举之人,再上报礼部,交给大明王王宇批阅,确定殿试名单,最后才形成最终的三甲榜单。
“此事,本王会慎重。朝会之后,礼部将南北考卷送来,本王一一查看,选出殿试之人。”
大明王王宇点头道。
南方的考生,有资格中举的人,由官府组织,已经来到京城,等候最终放榜。
陆陆续续的有不少地方官员汇报各自的情况,多是报喜不报忧。
比如:
某州今年大丰收。
某县夏季受灾,如今已安置妥当。
某地似出现祥瑞之相,天佑华夏帝国。
或者借口国庆,献供者。
……
诸如此类。
郑芝龙之子郑成功,出班道:“大明王,近来葡萄牙人,荷兰人频频派战船侵扰我华夏帝国沿岸,不知是否给予阻止?”
郑成功有不少功劳,这次也在受封之列,是刚来京城不久。
在明末时,葡萄牙人就占据了奥门,荷兰人占据了宝岛部分重要地方,而且在南海横行霸道,为他们的商船保驾护航。
郑成功站出来说此事,也不是为了什么华夏帝国利益,更多的是因为荷兰人和葡萄牙人的行为,损害到了郑家在海上的利益。
要是以前,郑家可以随意决定是否出战。然而现在郑家已经归属华夏帝国,所有的兵马都是华夏帝国的兵马。
要出兵,牵扯到他国,这等军事行动需要军机处进行决议。
王宇可是了解郑家的历史,知道郑家于海上发迹,许多利益都在海上。
“此事待会儿再议,正好本王准备处理相关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