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孙宿听说阳虎赶走了孔丘,内心有些不悦,对阳虎道:
“孔仲尼此人,少年即可为儒,主持丧礼从无过错,且五父之衡跪求父亲之墓,孝心感动曲阜。
宿这才明知孔仲尼尚处守丧之期,仍邀请他赴宴。先生又何必为难他呢?”
阳虎正色道:“为主公尽心职守,是臣的责任。主公邀请一守孝之士前来赴宴,此为不礼。
仲尼虽为一介少年,但在礼法教仪上已展露头角,主公应珍惜人才,他日纳为己用。
但仲尼今日如果参加赴宴,今后必将成为其一生的诟病,有辱其名声,不利其成长。
臣如果放仲尼进府赴宴,那是在害他,与主公广纳天下贤士之用意不符,也让天下贤士认为主公用人不实,从而失信于天下。
于臣,此为不忠;于仲尼,此为不义、不孝;于主公,此为不智、不信。不礼、不忠、不信、不义、不孝之事,臣必须要为主公着想!”
季孙宿听后无限感慨,对阳虎无比敬佩,由衷道:“若非先生用心事奉,宿险些犯了大错。宿已年迈,纥儿今后就靠先生多多辅佐了。”
从此,季孙宿对阳虎更加信任,将鲁国国政方面许多核心机密事务与阳虎商议。
阳虎也充分展示了其才华,帮助季孙宿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成为季氏家族除宗主外说一不二的牛人。
单是在对孔丘的态度上,阳虎虽然拒绝了孔丘赴宴,但他仍建议季孙宿要重视这个人,甚至好好培养孔丘!
怎么个培养法?
根据阳虎的建议,一旦孔丘服满孝期,就安排孔丘入季氏门下,从基层做起,考察并锻炼孔丘的实践能力。
到了公元前532年,孔丘年满二十及冠,并娶妻生子后,季氏专门派人去了孔府,表达了季氏家族热烈欢迎孔丘这样的贤士之意。
孔丘当时正需要工作,便答应到季氏家族打工,成了季氏家族的小吏。
一开始,季氏家族任命孔丘为委吏,这是一个管理仓库的官吏。
孔丘也不辱厚望,将仓库打理得井井有条,尤其是对进库、出库以及日常监督管理做得非常细致到位,从不出半点差错,让季氏家族上下都对孔丘刮目相看。
后来,孔丘被提拔为季氏家族的乘田,即管理牧场的官吏。
孔丘在任上照样勤勉履职,展示了非凡的工作能力。
孔丘,就这样不自觉地在季氏家族成长着。
当然,他是非常自觉的,因为他曾经差点犯过错,对礼法更加用心学习。
由于此时的孔丘身份已经明确,是士族,他就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诗、书、礼、乐、御、射等方面的学习。
尤其是乐、御、射这样原本学习条件不足的,此时有了条件,孔丘非常珍惜,很快就熟练掌握了这些知识与技巧,甚至成了御手和射手中的姣姣者,真正实现了文武兼备的学习目标!
当然,那都是后来的事,我们就让孔丘先刻苦学习吧,鲁国的历史,此时主要的还是鲁国三桓的事。
鲁国三桓又有什么事呢?
公元前535年,鲁国发生了许多事。首先是鲁昭公赴楚国朝见楚灵王,此时已经顺利回国了。
但陪同鲁昭公出使楚国的孟氏家族宗主仲孙貜由于出尽了洋相,一直闷闷不乐。
前面说过,仲孙貜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在出使他国时,要代表鲁国完成相应的外交礼仪。
但他在郑国、楚国郊劳鲁昭公一行人时,甚至在楚国安排宴会、赏歌舞等时,自己由于无知,所以根本无法提醒国君该如何以礼应答。
这对仲孙貜来讲是莫大的耻辱!回国后,他一方面自己苦读诗书,专研礼仪知识,并将自己在郑国、楚国的事告诉了两个儿子仲何忌和仲悦,告诫他俩务必要好好读书,掌握各类礼仪知识。
另一方面,他答应了鲁昭公,努力帮国君寻找精通礼仪知识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