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户是不用交力税的,朝廷现在将杂税从力税中抽离出来,普通老百姓肩上的担子明显会轻很多,但是那些经商的人就不会好过了,而信白莲的人则属于这一类人,白莲声势浩大,但是大部分都是盲从的老百姓。这也和崇祯有关系。
崇祯可谓是大明最勤奋的皇帝了,主要是这种勤奋有时候却用错了地方,举个例子,一个县令的任免须经他批示后才能任职,而这些县令还需亲自面圣,从京都到各地,路上耽误的时间来回一年半载都是寻常,而且他还大量启用自己哥哥罢黜的官员,吏治不明,最后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崇祯对于前线战事的心里承受能力,从来都是有限的。每次战事进行,都是各种催促,越到关键时刻,就是各种死催。万一催不动,就会各种瞎猜疑。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常把稳赢的仗,也都猜成败仗。最让后人痛惜的,就是松锦大战。
崇祯是一位集合了历朝历代明君优点于一身的皇帝,只是常常在关键时候选择了最坏的选择。崇祯知人善用,却缺了下一步的用人不疑,袁凌鳯很明白朱临昭就是崇祯安排在自己身边的棋子,镇武卫以袁凌鳯为主将,崇祯还不是将李若琏插了进来,各方平衡,这一次袁凌鳯不带李若琏,就是害怕最后李若琏对自己的指挥造成束缚,朱临昭不过怎么说,对于自己对的选择还是不会反对。
有时候袁凌鳯想过自己兵败王廷一战,若不是崇祯对于勋贵的防范,没有让京军及时出兵,袁凌鳯不相信七十二卫京军没有时刻准备的军队,特别是和英国公成为翁婿后,勋贵一系的将领可是没少袁凌鳯接触。
袁凌鳯对这个世界是乐观的,可是上层的龌龊和黑暗,当他身处其中的时候,袁凌鳯才知道自己太过单纯了,对崇祯袁凌鳯是尊敬的,只是在这份尊敬之外,袁凌鳯越来越厌恶崇祯的处事方式了。
行百步者九十,每一件事情最差了最后那关键的十步。
袁凌鳯讨厌妥协平衡,以前袁凌鳯以为大明只要不乱,缓过这几年,大明国力上来了,对瓦剌鞑靼和女真就可以反击了,只是这几年袁凌鳯真的有时间深思熟虑之后,才发现大明如同一架将要冲出悬崖的马车,因为方向错了。
皇帝英明,显得臣子尸餐味素,可是做事情的是臣子,而不是皇帝,因为多做便是错。崇祯不是嗜杀之人,可是他处死的文臣武将不在少数。
效忠崇祯,关中袁氏算上袁凌鳯,历经三代,却只剩袁凌鳯一人,袁凌鳯的爷爷饿死自己,崇祯的恩旨也是三年多后才到了北崖,明知道南方有人起了异心,袁凌鳯的父亲一手打造了崇祯的内卫暗卫,可是随他南下的人只有北崖岭卫十人,最终被贼人截杀,很多事情不能去细想的。
北崖袁氏三代忠良,袁凌鳯不希望步了后尘,袁凌鳯知道自己现在看似倍受恩眷,可是若是自己战事不利,袁凌鳯不由得想到坏处去。
默剑和武斌多少次暗示,袁凌鳯装作听不懂,可是这就可以真的不懂吗?少年郎犯错,错而能改,也是雅事。而现在作为一个成人的袁凌鳯,看似恩威在上,实则已经是如履薄冰。
战事糜烂,袁凌鳯知道若是自己依旧在此停留不前,恐怕崇祯的问责就在路上了,两年前自己不求活,只为给族人拼一个挺直的腰板,三年北崖袁氏被人欺辱,袁凌鳯不相信崇祯会不知道,只是这些问题被淹没在浩大恩宠之下。
袁凌鳯不相信自己是逆天之人,自己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因为袁凌鳯内府得银近千万两,利益情谊的交换,有了今日的地位,袁凌鳯只能装傻充愣。
无奈,奈何。
“东子,通知王百川,朱临昭,白复,四军千户来我帐内。”袁凌鳯冲着外面喊道,而他心里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
作为一个混迹于军事论坛仰望大佬唇枪舌战的庸才,袁凌鳯脑子里面积累下来的奇计怪招可不少。
等到众人入帐,袁凌鳯直接开口说道:“王百川派人前往德州城,放出消息,珠氏商会运银南下,同时坐镇中军留守大营,封锁大营,装出四军全在大营的动静。朱临昭秦长武带着前军左军前往德州东面,记住昼伏夜出,若有人发现,不用我说,你们知道怎么办吧?到了德州后寻树林山丘隐藏于内,带足半月粮砖,派出侦骑随时注意德州城动静,白观白复你二人同我带右军马步军昼伏夜出赶往德州城,下去布置吧,今夜就走。”
袁凌鳯并未解释什么,简单的暗度陈仓都看不懂,那也不需要站在大帐里面了。
等到众人出去后,袁凌鳯将东子叫了进来,对着东子说道:“你是我亲兵,有一项十死无生的事情要交给你们去做。”
袁凌鳯有些不忍,可是袁凌鳯知道只有自己的亲兵最适合去做这件事,袁凌鳯五十亲兵,除了武略不足外,每一位都是当年西镇武司的佼佼者,放到战场上,不说百人将,半百将还是可以可以喊出来的,况且这五十亲兵跟随袁凌鳯两年多,在袁凌鳯的督促下,每天除了淬炼身体,其他的事情都没让他们做过。
作为主将亲兵,生获主将家族供养,死受主将家族香火,而他们的作用除了保护主将外,还有着死士的作用。可以说这些人的命运早已经和袁凌鳯的命运相连,五十个亲兵的家属也接到了京都袁凌鳯的庄子里面,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东子,让城内锦衣卫给你家里三个弟弟送一封信,让他们去京都庄园,这一次的事情太过危险,恐怕……”袁凌鳯还未说完。
东子开口打断了袁凌鳯的话:“请大人下令。我们的命早已经是大人的了。”
“好,你听我说,这一次……”袁凌鳯在东子耳边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