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次去那两个县情况怎么样?”甄真另外找了个话题。
“新开的地都种上了粮食。只要有力气干活的男人,都有地可种。”
“赋税呢?”甄真问。因为是凤瀚昭的封地,赋税是交给凤瀚昭的。
“什一。”凤瀚昭说,“这是皇爷爷定下来的标准。”
也就是农民十分之一的粮食要上交。
“听你的口气不需要交这么多?”
“再少一点儿确实也是可以的,比如说什伍一。”凤瀚昭说,“不过,什一也有什一的好处,可以用多收的赋税请开办县学。今年冬天农闲的时候开了一个算学班。”
“什么?你说你在县学里开了算学班?招的都是什么人?”
“都是秀才,或者是准备考乡试的童生。”
甄真说:“我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听什么人说的了,这秀才,是一百个人里才出两三个;而进士,那得一万人里才有一个。是这样吗?”
凤瀚昭说:“差不多。供养一个读书人确实是很花钱的事情。”
“你的算学班有多少人?”
“十几个吧。我估摸着学一年,应该就能把最基本的内容学完。然后再让他们回乡去教其他人。有了这些人做基础,以后土地方面的事情就会好办很多。”
“难怪国子监以题会友招不到人,你一点儿也不着急,原来你留着后手。”甄真说。
“第一次这样做,不知道效果如何。我也是这次去亲自考察了他们的学业,才能对你说这件事。”在说和做这两方面,凤瀚昭绝对是行动的巨人,言语的矮子。
“怎么样?他们的功课合格吗?”甄真还是很有兴趣的。
“实在学不会的,过年前就回家了。剩下的这些人都还行。”
“能识字,会算术,这就很不错了。”甄真感叹道,“王爷,你有没有想过把所有适龄的儿童都组织起来,学识字和算术?”
“这......确实没有想过。”
“其实我也很赞同您刚才说的,多收的赋税可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比如办学、修路、修渠、水利、甚至医药等等,可以用来做很多事情。”
“你说的这些事情现在基本都是由同姓的氏族宗亲来做的。”凤瀚昭说。
“所以这就会造成民众眼里只有家族,没有国家。只要家族利益受到影响,就拼死抗争;但国家有难之时,只要没有损害家族利益,他才不会在意谁坐龙椅。”甄真这话尖锐了些,但凤瀚昭并没有不高兴。
甄真接着说:“何况氏族宗亲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不同的氏族之间还会有矛盾,这就是需要官府介入的时候。至少我们可以先从没有宗亲庇护的人做起。”
“是个办法。看来你没少想事情。”凤瀚昭颔首。
......
凤瀚昭远道而回的第一天,两人足足谈了一下午。
离开清江王府的时候,甄真内心有一种安定的感觉,是因为凤瀚昭回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