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瀚昭道:“略有耳闻,但百闻不如一见,因此想过来看看这边的地和粮食。”
老农问道:“我种的这块地,原先是朝中御史台一位谏议大夫曹大人的。后来听说曹大人告老还乡,便把地作价给买了。公子是要买地吗?咱们这里买地不能超过一百亩。买粮没有限制。”
凤瀚昭问:“那倒无妨。老丈您这地既然是近年才租的,那您之前呢?是佃户吗?”
老农答道:“是佃户。年轻的时候走过几个地方,最后还是在江源落了脚。”
凤瀚昭问:“老丈觉得是种东家的地好,还是给种县里的地好?”
老农道:“这东家的地,说涨租子就涨租子。碰到不好的年景,交不上租子,这地说收回去就收回去。有时候碰到东家是好人,体恤底下的佃户们,可偏偏又碰到霸道的庄头管事,难免又被盘剥。”
甄真忍不住在一旁问道:“那县里给你的地呢?”
老农答:“老汉跟县衙签了一个十年的长约,还有人签十五、二十年的。如果我死了,只要我儿子愿意,他可以接着种这块地。租子也是定死的,二成,十年不涨。所以就我老汉来说,还是种县里的地好。心里踏实。”
甄真问到:“方才在路边的时候,看见您拿着一个小筐子,往田里洒白色的东西。那是什么?”
老农道:“公子看得真仔细。那是杀虫用的石灰。田里洒了石灰,可以少一些蚂蟥。”
凤瀚昭问:“老丈可有新垦的地?”
老农道:“回公子,没有。老汉如今就伺候这几亩地,养活自家人不成问题。”
甄真问道:“一亩地的能产粮多少?”
老农道:“几百斤吧。这个几到底是几,得看天时地利人和。老天爷赏口饭吃,风调雨顺;这地要粪大水勤;这人得勤快,除草捉虫;如此才能收到五百斤。”
甄真叹道:“难怪说粒粒皆辛苦。看样子今年的收成还不错吧?”
老农道:“托公子吉言,今年确实风调雨顺。老汉感念天恩,多出力气,多收粮食。”
凤瀚昭问:“老丈家里几口人?”
老农道:“还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已经成了亲,分家单过了,女儿也嫁人了。我们俩跟着老大住。今日老大的岳父过寿,他带着媳妇孩子去贺寿了。”
凤瀚昭问:“为何分家?”人多好种田,一般人都不愿意分家,一家人住在一起才好相互帮衬。
老农道:“村里有年轻的,愿意到远处开荒种新田。老二看着心动了,也想去。老汉如今干不动了,不想跑那么远,又在村子里住惯了,不想走。于是就让老二分家出去了。”
凤瀚昭问:“这远处到底有多远?”
老农道:“过了石桥村还得往山里走个十里地。那边山上有流下来的溪水。”
凤瀚昭道:“如此说来,大家还是愿意垦荒的。”
老农道:“那是,新开的无主荒地,可以拿到地契,年轻人当然愿意。”
甄真忽然开口问道:“老人家,在下有一事不明,想请教您。”
老农道:“公子不必客气,有事请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