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夫差在图谋重振国势,而另一边,越王勾践却在为未能一战灭吴而遗憾不已。
勾践回想起来,他距离复仇是多么近啊,若是赵国能全歼夫差主力,让夫差只身南归;若是楚国能进攻吴国狠一些,像越国请求的一样,出动舟师横断大江,截断夫差的回援……无论是哪个,勾践都有把握在年内攻破吴城,让吴国万劫不复。
可惜没有如果,夫差还是回来了,带着对勾践的愤怒。
越国没有像历史上那样“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而是在破国六年后便匆匆伐吴,虽然去势汹汹,但当吴军残兵归来后,勾践却发觉,刚刚重建的越军并没有完胜对方的把握。
吴军也一样,他们在中原遭受了重创,直到现在士气依然很低落。
姑苏北部虎丘山一战,虽然吴王和越王都恨不得生吞了对方,但双方兵卒都没有战心,只是试探性地接触后便分开了,勾践立刻选择撤兵,临走之前烧了姑苏之台作为报复。
此刻越军已经抵达携李,传统的吴国越国分界线,因为夫差的反攻,三江五湖的吴国诸邑,越人均不能守,纷纷焚毁放弃了,对此勾践感到十分可惜。
站在行军队伍的末尾,回头看着吴国,看着姑苏的方向,勾践恨恨不已。
“下一次,寡人必灭吴国!”
这以后夫差不用再故作大度地让勾践保留国家,勾践也不必假装乖顺,吴与越,夫差与勾践,将再度刀兵相向,站在同一地位上厮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
十一月初,当勾践统兵回到浙江口时,范蠡和大夫泄庸所帅的舟师也刚刚抵达这里。
在周宗这处越国最重要的港口,范蠡登岸拜见了勾践,向他汇报了此次舟师在大江与吴军的交战情况。
“吴国舟师由王孙骆、逢同所帅,因为在琅琊大败赵国的缘故,士气依旧高昂,且拥有数艘大舟艅艎,于江河湖泊中越船难以战胜。”
“吴国的步卒虽然遭到重创,给了寡人机会,但舟师依然强大啊,看来吴国暂时是灭不了了……”
但勾践就是勾践,在吴宫三年生不如死的生活他忍过来了,在越国卧薪尝胆的日子他忍过来了,如今既然已经复国,他也不顾一切地将精力放在破吴复仇上,为此不惜一切代价。
自然,也包括礼贤下士。
勾践朝范蠡重重一拜,对他说道:“少伯大夫,寡人如今已知道伐吴之前,汝与种大夫劝我稍待数月是对的,现如今灭吴的机遇已经错失,夫差恨我,来年必然攻越,寡人虽然复国,但为了不再受耻辱,当如何去做?还请少伯教我!”
范蠡在战前提出的十二等爵制度,在战争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越人这次出兵是为了反抗吴国的奴役,加上军功授田的鼓励,自然更为英勇。对此勾践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认为范蠡还有更多的主意没说出来,此人不比文种,会对勾践掏心掏肺,往往会留着一手。
见勾践如此,范蠡也只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来了,他连忙将越王扶起来,说道:“只要是能让越国强兵富国的计策,下臣岂敢藏私?”
于是接下来,范蠡便对勾践讲述了在战争期间里,他思索的几个策略。
“其一,还是大王一贯的政策,招抚流亡,开垦荒地,轻徭薄赋,让越人能够蕃息,也感激大王恩德。”
“其二,既然各处失地均已收复,也是时候对境内的内越、外越各个越人部落实现编户齐民了。越国的情况,是部落太多,小邑太众,不如效仿赵国,在村邑实行十伍制,这样就能方便统计全国人口,征召他们入伍。”
越国很多地方依然处于部落时代,不同氏族的越人躲在深山老林里不露面,勾践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宗主,范蠡的建议,可以让越国加强国内统治,把分散各地的人口充分变成经济和军事力量。
“第三,此次作战,越人因为府库没有足够的兵器,只能拿着农具甚至竹木做成矛,仓促应战。越国本就有许多金锡,可惜过去都被吴国剥夺,如今越已复国,大王应当重新振兴采矿和冶铜。此外,赵国得到越国铸剑师莫邪后,如今已能制铁兵万余,环首刀、铁戟等惨如蜂虿,既然赵国能如此,越国亦能如此,大王不如在民间遍寻能工巧匠,大兴冶铁,数年之后,越人便可以手持利器,宰割吴国了!”
“其四,此番伐吴,大王受制于兵员不足,虽然国人在开战之初斗志昂扬,但随着水稻成熟,虾蟹可捕,大多数人都没了战心,甚至有成群结队自行返乡者。法不责众,对此大王只能诛杀带头者以儆效尤,但此事也说明了,越国不可不有一支常年能战的兵卒,就像赵国的武卒一般。大王不若以心腹肱股,建立一支君子军?”
“善!”勾践从善如流,这三件事一一允了,尤其是第四件,正中他大肆扩军的下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