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富贵想着灵谷增产的事,亩产六百斤灵谷,绝对不是他的目标。
在灵谷种植上他一直借鉴水稻种植。
他的记忆里,水稻增产是有三个方面支撑下来的。
农药化肥杂交水稻技术。
可实际应该还有很多,可周富贵毕竟不是一个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
他知道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东西,要他不段的总结回忆才可以。
这几年他就是用科学的种植方法归纳总结后,配合上合适的法术,才有了灵谷产量的提升。
在这个世界,种植灵谷不能提高产量,重要的就是修士施法而不管灵谷种植。
农民种植却不懂施法,而周富贵塌下心来把这两方面都做好了,灵谷就获得的高产。
再加上堆肥法的使用,补上了肥料这一缺口,才有了这近六百斤的亩产。
下一步应该是育种,周富贵也是一直再做的,他到了这里也把他在聂堤村种子拿过来,他在实验示范田里就还在优选良种。
他一直在筛选优良的种子,有了好种子也可以提升灵谷的产量,这样灵谷的基本性状都能通过种子保持下去。
而杂交技术,周富贵有想过,这个叫国人都深感自豪的技术,可谁能告诉我应该怎么做?
说起来是找到野生株的灵谷,与现有灵谷杂交就可以。
可要是跟说话这样简单,就不会轮到前世的神农了,是个人都能干出了。
这条路不好走,科研不是一个人蹲在实验室里,要自己从头到尾都自己一个人来发明的。
那不是科研,那是造神。
看看科技史,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绝不是虚言。
科技往往都是许多人的共同努力,才出现的成果。
一个重大成果的面世,归结为一个人,这是无知。
也是对其他科研工作者的不尊重。
之前周富贵还曾经想过,开发水米变成灵食,可施法一季后并不理想。
法术可以使水米增产,但并不是什么植物都可以吸收法力,转化为灵食。
后来周富贵从金师叔祖的藏书中,也看到了不少前辈都有实验过这个植物,但并没有成功。
有时候科研要认死理,可有时却还要找准方向,否则就太浪费时间精力。
灵谷是可以吸收天地间的灵机,施法就是可以提升这方面的能力。
而其他许多植物是不可以的。
灵谷能有这个特性,并被人们培育的更好,也不是一天两天才出现的。
这都是人们一点一点的培育出来的。
从这一点来看,周富贵还要成为一个植物学家才行。
所以周富贵就要培养学生,光他一个人单打独斗是不行的。
要培养人才,才是正路。
所以许多事不要急,现在就是要稳固现有的技术,
使这四个中队,一百多人都能掌握住这个技术。
并一点点的把技术扩散,提升整体的灵谷产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就是要周富贵去播撒种子,培育使他们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