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里讲的故事都是跟父母之间的小爱,体现的却是人间最朴实最真诚的爱。在那些十四、五岁的人笔下和心里,对父母有浓浓的爱意。
她(他)们讲述了一些生活中的艰辛,在经历这些艰辛的时候,父母是如何呵护了她们。这些孩子都对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表达了感激、感谢,并且表示如果有来世,如果可以选择,还会选择做他们的孩子。
整本书,80%以上,都是描写的选择父母的事!而这些全部都是满分。
虽然不同的人所讲述的事情不同,大部分我都忘记了,毕竟那个时候我只有13岁,而我现在30岁了。
我还记得的是,当时,每一个故事都打动了我!就像现在看的每一部电影一样!会让我哭的情节,还是那些情节,换了一个演员,或者换了一句台词,或者换了一个背景,又或者换了一个年代。
我也像这些孩子一样,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事与父母闹别扭,特别13-15岁正处在青春期,刚刚懵懂地有了一些自我的意识。她们所描绘的一些与父母的矛盾分歧,在当时的我身上也正发生着。所以当时特别地感同深受,很多出现在她们的文章里的话语,精准地表达了我的感受,这些文章再千篇一律也理所当然要得满分!从那个时候,到现在我的想法都没有变过。
这是我从青春期到现在极少的,没有改变过的想法!我甚至一度期待过这个命题,会出现在我的考试中,很渴望拿一次作文满分的我,当时对这个命题有了充分地把握,因为我以为我对这个命题想得很通透了。
然而在我的求学生涯中,这个命题从来没出现过。出现的最多的是,《一件难忘的事》,以至于,《一件难忘的事》成了我最难忘的事。
因为在我第三次写这个命题的时候,老师跟我说,我写了跟之前一样的文章!我第一次写这个命题的时候,是小学五年级,当时写得很好,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年级,而不仅仅是全班去当范文讲了。这是我在小学时代,感觉最有荣誉的一件事。
而第二次遇到这个命题,是在小学六年级毕业的时候,参加了一个培优班的考试。当时拿到这个命题,我很苦恼。因为我并没有很多难忘的事,我大多数时候非常地没心没肺!没有那么多难忘的事。
然后,我没有写出来!
考试也就落选了!
第三次遇到这个命题,是在初二的时候,我依旧想不出什么写出来会打动人!像第一次写的那样。于是,我又写了那件事!
我依然没有获得优秀,因为老师说,他看过这篇文章。我小学的老师跟中学的老师很要好这件事,我是那个时候知道的。也是那个时候知道,原来小学的那个老师真的很喜欢很欣赏我,对很多人都夸奖过我。
得知这一事情,我很惭愧,因为我没有他说的那么优秀。至少,在初中的老师看来!我从来没写过一篇让他觉得很赞的文章。他说,这个文章对于小学生来说很优秀,但作为初中生,应该有更高更深层次的想法和更为丰富的语言了。我的用词很华丽,可是并不恰当,这就成了一种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