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陈默详细的请教了陆俊有关慕容云海家搞的贷款公司,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这种公司美其名曰是p2p,实际上,其实本质上就是高利贷。”
陆俊道:
“P2P在华夏,是伪命题。
?
为什么是伪命题?
?
因为这个行业存在2个根本悖论,导致无法正常存活。
?
第一个悖论,必须刚性兑付,投资人不接受承受风险。
?
按照正常的P2P模式,交易是人对人的,应该是投资人自己决定投不投借款人,投了之后,钱要不回来,风险应当自己承担,平台不承担兑付义务,国家也不允许P2P刚性兑付。
?
但我们都知道,这在华夏,行不通,投资人会搞死你。
?
所以平台要活下去,必须刚性兑付。
?
一头是刚兑不合规,一头是不刚兑会死,这是第一个悖论。
?
第二个悖论,投资收益与风险的逆向筛选矛盾。
?
一般P2P给到投资者的收益在8个点以上,高的十几个点的也有,再加上获客成本,运营成本,工资支出,资金通道成本,保证金等等一系列成本,P2P平台的资金成本基本都在20%以上,更高的也有的是。
?
那么问题来了,P2P平台以20个点以上的成本搞来的资金,需要以多少的价格放出去才能有的赚?
?
考虑到部分坏账的情况,这个数字应该是30%以上的年化。
?
如果对企业融资这个领域有所了解的人,应该知道,这个融资成本,正常企业是不可能接受的,因为连毛利都赚不回来,现在实体经济这么不景气。
?
正常经营的企业不会要这种钱的。
?
那么问题来了,肯接受这种必然换不上的费率的钱的,到底是什么样的货色?他们的资产质量如何?
?
一头是投资人要高收益,一头是投资标的高风险,这是第二个悖论。
?
由于上述两个悖论的存在,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量的P2P平台,为了活下去,实质性违规操作,搭建资金池,借新还旧,走向庞氏之路。”
陈默恍然大悟道:
“就是拿新用户的钱,给老用户支付利息,然后本金自己公司拿着花呗。
这玩意,不应该死的很快吗?
怎么到现在还有人在玩?”
陆俊摇头笑道:
“默师,这你就有所不知咯!
原本P2P行业,在2017年初就该全员覆灭了,因为那时候整个经济下行厉害,坏账频发,而且由于早期P2P都是大额投资标的,一个标的初风险,一个平台爆炸。
更要命的是,大额标的,也玩不转了,那个时候国家要求P2P限制标的规模,企业标的不能超过100W,个人标的不能超过20W,限期整改。
眼看着P2P就要因为资产不合规,且违法资金池(为了覆盖掉坏账标的的借新还旧)被一锅端,但同样是那个年代,一个神奇的物种兴起了。
互联网小额高利贷。
那个时候还不是714高炮,而是1000到3000元,1到3个月,月费率6%到15%的普通小额高利贷,又叫现金贷。
大量资产慌,且资产不合规,且资产有问题的P2P公司,开始转做现金贷,P2P筹集来的钱,都拿去放现金贷了。”
“那个时候,现金贷市场还是一片蓝海,大量的底层同胞还没有被债务压垮,他们还是正常的蓝领或者小白领或者大学生,他们一个月的正常收入也有3到5千元,买个苹果借个现金贷,分个3期还上,压力不大。
?
所以获客成本不高,坏账不高,收益不低,并且由于额度小,恰恰好满足了监管的小标的人对人的要求。
?
大量P2P公司,在现金贷的第一波红利中,赚的盆满钵满,当时做的好的公司,一个月的净收益,是放贷总额的10%。
?
一头是P2P吸纳来的高额现金,一头是月10%收益的现金贷资产,印钞机开起来了。
?
很多现在还屹立不倒的P2P公司,都是趁着那个红利期放现金贷,把自己P2P大额标的中的坏账窟窿给填上的。
?
可以说,是底层人民的现金贷血汗利息,养活了很多表面高大上的P2P机构,以及那些享受着P2P高收益的所谓【高净值人群】。
?
这是中产阶级对底层人民的一次降维打击。“
“现金贷让很多P2P公司过得很滋润,但好景不长。
?
因为现金贷本身小额短期高费率的特点,正常人是不会借的,你想想你会去找贷款公司去借1000元1个月利息15%的贷款吗?
?
这种对用户极为不友好的吸血产品,同样也是对用户阶层的一次逆向筛选。
?
会借这种钱的,大多是用于虚荣消费,或者赌债,或者不良嗜好的低收入群体和大学生。
?
这部分人的一大特点是,不仅收入低,并且对于欲望控制和资金管理是没有任何概念的,他们追求的就是消费的快感,最讨厌的就是延迟满足感。
?
所以他们一旦沾上现金贷,钱来的简单,欲望可以立刻满足,立马就会大量消费,然后继续借贷,多头借贷,最后以贷养贷。
?
2016年7月,我对行业做过一次多头负债排查,现金贷人群的平均贷款数量为3家;2017年1月,这个数字是15家;2017年7月,这个数字是,22家。
?
2017年9月,这个数字是,32家。
?
借款人的多头负债正严重恶化,很多人已经实质性破产了,因为收入连每月的利息都覆盖不了,要是被哪家拒绝下款,立刻负债链就会爆炸。
?
但奇迹的是,没有爆炸。
?
因为各大公司,都发现了现金贷的暴利,而自己原有的生意,和高利贷比,简直是过家家的玩具。
?
于是千军万马转高利贷,巅峰时有将近300家上市公司以各种形式参与了高利贷,更别提各个中小公司,互联网公司了。
?
他们的野蛮涌入,给那些原本要爆仓的底层人民续上了命,也给那些坏账即将爆发的公司,接了盘。
?
大家继续玩下去,但是流量的价格被炒了起来。
?
一个现金贷有效带看客户的成本,从15元涨到35元涨到150元,口袋理财关联的XX白卡,最高时开到了300元,放一笔赔一笔,就靠续贷赚钱。
?
而各路贷款超市,某X60等,就是那个时间节点起来的,他们赚的盆满钵满。“
陈默不禁惊骇道:
“这些简直是商业奇才啊!!!
居然能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搞出那么多弯弯道道来。
而且还能不暴雷。”
陆俊:
“转折发生在2017年底,某公司上市。
?
某公司上市其实就是吃了这一波现金贷的红利,早期他们的学生贷业务被认为不合规,差点完犊子,靠着高利贷续命,不仅赚到了钱,还成功上市,市值一度剑指百亿美金。
?
然后他们遭遇质疑,其老板在公开采访时口述【不催收,就当做慈善】,在整个行业乃至全国,引起轩然大波。
?
一个做高利贷的,还敢这么公开装,简直是穿了品如的衣装。
?
然后监管突然出手,某店股价崩盘,整个行业开始逃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