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跟录不录节目有什么关系呢!就算是录制节目我也是真情流露,并没有演戏,还有你要我写的书,还差最后一章就能结束了,前面的九十九章,我已经装订成册了,最后一章,明天手写给你。”
“这么快就结束了?哎……”立迩失落的叹了口气,把脸侧了过去不在看她。
宋默然时不时的偷看他一眼,看他一声不吭的看着窗外,身上散发着凄凉之意,心里说不出的难受,这种感觉就像是梦魇。
抵达立迩家,宋默然一开门就看到一大束粉色的玫瑰花,应该有九百九十九朵就摆在客厅的中间。
房间里特意布置了,到处可见的气球,粘在墙上,茶几上摆着一个精美的翻糖蛋糕,上面是他们两个的卡通形象。就像办一个生日派对一样,粉红色为主,茶几上摆放着各种颜色的蛋糕,和马卡龙还有这种点心。
沙发上摆放着气球、丝带、花瓣、蜡烛、字母数字铝膜箔、公仔……字母铝膜气球在正面墙上写着“欢迎默默女朋友回家”,利用热量摩擦把气球粘在天花板上、地上铺满了花瓣。
室内的投影仪播放着他们这几期的合集,都是他们两个人的甜蜜互动。
桌子上还摆着一张贺卡,贺卡是立迩亲手制作的,上面歪歪扭扭的写着几个字“欢迎默默女朋友回家”。
立迩一头半长的黑发,用皮筋扎了起来,长长密密的睫毛微微上卷,覆盖在一双明亮而又深邃的眼眸上,淡定的目光让人捉摸不透,光洁白皙的脸庞,透着棱角分明的冷俊;乌黑深邃的眼眸,泛着迷人的色泽;那浓密的眉,高挺的鼻,绝美的唇形,无一不在张扬着高贵与优雅,得体的西装更是给他添加几分成熟稳重,他走到钢琴前坐下,优雅的抬手一微微一笑“一首《致爱丽丝》献给我的默默女朋友。”
宋默然坐在沙发上安静的欣赏着这首优美动人的曲子。
一曲完毕,立迩优雅的起身,微微鞠躬。
“相传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写给一个女孩子的,年近40岁的贝多芬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舒畅的情况下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并在乐谱上题写了“献给特雷莎,1810年4月27日,为了纪念”的字样。之后,这份乐谱就一直留在特雷莎那里,贝多芬没有自留底稿,因此,他去世后在其作品目录里都没有这首曲子。直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贝多芬写传记,在特雷莎·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1867年,诺尔在德国西南部的城市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把原名《致特蕾莎》错写成《致爱丽丝》。从此,这首钢琴小品开始以《致爱丽丝》的名称在世界上广泛流传,而原名《致特蕾莎》却被人们忘记了,这首曲子想给我的爱丽丝。”
就在宋默然感动的就要痛哭流涕时,立迩画风一转,拿着谱子走到宋默然身边儿
“乐曲的叠部。最后乐曲在再一次省略复奏的叠部中结束。
叠部前后出现了三次,成为这首乐曲的基本主题,它纯朴而亲切,概括地描绘出女主人公温柔、美丽的形象,又仿佛贝多芬有不尽的亲切话语要对其诉说。两手交替的分解和弦演奏,犹如两人在亲密地交谈。
插部一由脉脉的絮语变为愉悦的交谈,音乐流畅、欢快而华丽。第一个句子中右手轻巧地弹奏出装饰音和附点十六分音符,使旋律活跃起来,仿佛是少女明朗而欢快的语调;左手平稳而流畅地演奏分解和弦,温柔而亲切,仿佛是男主人翁不断地回应着恋人的絮语。
第二个句子变得更加欢乐,右手是密集分解和弦的三十二分音符,仿佛是少女发出阵阵银铃般的笑声。
插部二音乐情绪发生巨大的变化,层层推进,不可抑制的热情像火焰般地燃烧起来。第一个句子,在同一个低音上不断持续着,仿佛是男主人翁的心跳,又像他炽热的爱情,诚挚而坚定,明晰的高音声部与有力的左手持续音相结合,使人仿佛听到男主人翁热烈的表白,看到他深沉有力的眼神,感受到他的坚定不移,
随后是一个连接句,右手采用琶音连续上行,由慢渐快,低声部采用和弦推动音乐的发展,仿佛是少女欣然接受了他的表白。在最高音处,一连串的半音阶下行,充满华丽的色彩,表现出两人心心相印的幸福感受。
最后乐曲回到叠部,是第一部分最后一次再现。当音乐逐渐变得轻柔时,仿佛一对执手相望的恋人,在渐渐弥散的音乐中定格。你听明白了吗?”立迩突然问道,宋默然被他念叨的都困了,怕他继续看到。只能似懂非懂的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