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高顺提前降低了书籍成本,对于世家无疑是一种威胁,只要南方开始有读书人,用不了多久就会有新的势力崛起。
而高顺身为国子监祭酒,他只是名义上的指导,如今更是推陈出新,打算建立三座书院。
三座书院的建立,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开始,其中北方一座,坐落在淮州加上国子监两座。
南方两座,分别坐落在建康和豫章,在全国选大儒入驻,接纳寒门学子进学。
高顺这一举动,也算是一种怀柔,陈地之内只要没有人造反,高顺就不会妄动刀兵。
甚至原有的一些官员都没动,只是改了官职,陈朝原有的一些大臣被带到建康,高顺一直忍着兴奋没找他们。
对于王朝更低,并不是所有大臣都是忠贞不二的,死节殉国的并不多,否则历史上有名的怎么会只有几个。
萧摩诃被高长恭打败后,直接被高长恭带走了,怎么处理的高顺也没问,估计不会轻易杀了。
而徐陵、裴忌、江总等陈国的大臣,高顺的选择非常简单,照着史书列传选,评价好的留下,评价不好的送回老家。
在那些发配的人里,不乏奸臣,但高顺之所以不杀他们,是怕吓到留下来的人。
至于留下来的大臣,高顺没急着启用,文臣让他们去教书,武将交给高长恭调教。
父子二人分工明确,着实吸纳了不少人才,朝中大臣不明白高顺选人的方法,于是开始有人提意见了。
“殿下,陈国旧臣皆是读书人,如今南方新治,正是用人之际,为何要区别对待,臣不明白。”
说这话的是魏长贤,自从入阁以后,魏长贤仿佛是换了一个人,大事小事都要问两句,看不过去就说两句。
对于这种情况,高顺一开始新鲜,觉得当年李世民可能就是这种感觉吧。
可随着时间长了,高顺有些受不了了,魏长贤仿佛一个好奇宝宝,凡事要是没有充足的理由,他总会提醒。
“先生不必担心,我之所以选他们,是有原因的,实不相瞒,我曾学过相人之术,而且看人很准,从来没看错过!”
高顺不知如何解释,想找个理由搪塞过去,哪成想魏长贤脸色一正,道:“胡闹,子不语怪力乱神,相人术无据可依,岂能因长相而识人!”
“……”
高顺一阵无语,终于体会到李世民的不容易,要说魏长贤其实还算收敛,估计魏征才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咳咳,先生说的没错,只不过我对自己有信心,你不用担心,反正他们现在也没当官。”
“殿下此言差矣,殿下凭面貌识人,若长此以往,很容易被人蒙骗,对有些士子也不公平!”
“……”
魏长贤明显是想多了,怕他养成坏习惯,若说对士子不公平,这就冤枉他了,他现在很少参与科举考试。
“先生之意,孤明白,只是孤自有办法,只是不方便明说,先生若是不信,可以看看孤身边的人,可有一个滥竽充数之人?”
高顺这么一说,魏长贤仔细一想还真是,高顺手下的人,不是忠义之辈就是饱学之士,总之没有一个普通人。
想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因为世人总喜欢听好话,可高顺却不喜欢阿谀奉承之流。
朝中有不少人想巴结高顺,可高顺理都不理,原因没有别的,因为史书上查不到。
当然也有真正表现好的,但上位者又不只有他一个,吏部的考核在那,想要升迁好好表现就是。
想到这里,魏长贤突然有些吃惊,难道高顺说的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