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趁机入主华州,和南方的钱镠、马殷、王审知等人一样,实行了一整套招怀离散的优惠政策,迅速稳定了生产。
当时长安长年战乱,京城的官绅、富户、百姓跑出来不少,大多都被韩建接收到了华州,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不仅如此,长安的禁军经常被抛弃,也经常打败仗,无论是被抛弃还是打了败仗,这些人都会跑,跑到哪里去呢,韩建张开怀抱迎接他们的到来,所以华州的军备又得到大幅提升。
军备提升后就有了自保的能力,所以韩建曾经一度打败前来进犯的蔡州(秦宗权所部)军团,保护了一方平安。
在做好这一切前期工作之后,韩建开始带着百姓拓荒,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保障粮食生产。
农业丰收的同时,韩建还利用华州经济要道的优势,发展商品贸易,在昭宗皇帝出幸华州之后,当地商旅更加发达,仅两年的时间就征得商税九百万缗,华州经济发展水平一度领先全国。(老韩会做买卖啊,把皇帝拐来华州后大赚特赚)
由于韩建的治理能力如此之强,大家把他与同样善于保境安民的荆州郭禹并称为“**南郭”。
韩建是个文盲,文盲就文盲呗,反正当时文盲遍地都是,能够读书识字的也就那么一小撮,大多数人的理念就是:
我是文盲我骄傲,打死我也不学(其实也没条件学)。
但韩建不,他要学习,他要践行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至理名言,怎么学呢,从识字的基本功开始学起。
为此他在房间的桌椅板凳、柜台床铺上都贴上了各类物品的名字,久而久之也就识字了。(学前班教育可以吸收借鉴)
随后也不知道哪位高人送给他一本字典,韩建大喜,说道:
“我按照部首来检索,还有什么找不到的呢!”
随后就学会了音韵和声偶,如此一来彻底识字了。
接下来就一发不可收拾,开始阅读儒家典籍,真正成了一个文化人了。
领导者的带头作用是很明显的,**官员一看老大爱学习,他们也就跟着学,正所谓投其所好嘛,**一学习,民间接着跟风,所以华州的文化氛围就浓厚起来了。
流氓有了文化,这是最可怕的,所以韩建的事业越做越大。
接下来我们言归正传,看看现在皇帝和韩建相处的怎么样。
一开始的时候韩建还是很规矩的,他发扬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任劳任怨”地号令诸侯,让他们按期缴纳赋税,把该上缴的东西都运到华州来,因为皇帝在华州啊。
另一方面,他开始修缮长安城,韩建发展生产很在行,修建城池也不差,毕竟手里有了钱搞一些世纪大工程还是信手拈来的。
当时长安经过连年战乱,城池、宫殿都已经毁坏的差不多了,韩建大兴土木,重建大明宫,并在原有城墙的基础上进行扩建、整修。
为了便于军事防守,他放弃了长安的外廓城,将原来的皇城作为新城。
明朝的时候,在韩建所修新城的基础上对长安进行扩建,最终形成了现今的西安城墙。
所以说宏伟壮观的长安城重新焕发生机,韩建功莫大焉。
李晔一看,韩建还是很靠谱的,但是在人家地盘上发号施令没有底气啊,被欺负惯了的皇帝已经养成了看权臣的脸色行事的自觉了。
所以他给韩建下诏,让其参与朝堂议政,韩建坚辞不肯,认为外臣没有参与宰相议政的权力,于是作罢。
到目前为止,李晔与韩建还在维持着明君与忠臣的关系,然而这个关系注定不会持续太长时间,因为形势比人强,君弱臣强的局势摆在那里呢,韩建的那一点点忠心是突破不了这个框框的。
自古以来忠臣大多都有一个毛病,那就是诤谏,说通俗一点就是跟皇帝叫板,一般情况下和皇帝叫板是没有好下场的,但是忠臣们还是前赴后继绵延不绝,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味道。
因为不向强权低头,敢于坚持己见为民请命,这是忠臣们留名青史的不二法宝。
同样的事情,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也许就不一样了,忠臣们用行动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其实就一点:
我任劳任怨为江山社稷披肝沥胆,不容易啊,我是忠臣,我的意见是对的,皇帝你别说话,也别乱指挥,你好好地坐在皇位上别动,其它的脏活累活我来干,你时不时地点头夸我两句就好了。
如果皇帝不让他们干,他们还不乐意,认为对方没有识人之明;皇帝哪天不听劝了,这个皇帝就是昏君,他们就要上前跟对方吵架。
吵输了坐牢,那就坐实了忠臣的名份;吵赢了皇帝让步,那就得到了君明臣贤的大好结局。
如此看来,和皇帝斗其乐无穷,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以上只是戏说,历史上真正的忠臣比比皆是,我们说的可以称之为不怎么忠的伪忠臣。
而当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比如皇权急剧衰落,藩镇势力日益坐大的现在,这些伪忠臣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向权臣转变。
因为皇帝罢免不了这些人,更没有能力把他们关到牢房里去,皇帝想坚持己见,对方一吼,皇帝就怂了,好吧好吧都依你,你是对的还不行吗!
如果对方还认为皇帝做得不到位,大可以实行兵谏嘛,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戏码就开始上演了。
有时候忠臣与奸臣之间,真的只有一步之遥。关键就在中间的那个“度”上。
把握好了,时时自警,管理好自己的野心,为江山社稷、黎民百姓赴汤蹈火,这是忠臣;
把握不好,野心膨胀,把天子视作无物,今天犯一下京师,明天掳一把天子,这就是奸贼了。
韩建明显属于后者,他的狐狸尾巴很快就露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