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军争进而喧嚣,我军严整而肃静,我军必胜。”
他说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因为咬人的狗是不叫的,沉默的军队最耐苦战,这是被无数实践检验过的真理。
这一战打了两个小时,到了正午,仍然不分胜负。
李存勖手痒了,叫来周德威:
“双方已经搅到一块儿了,根本分不开,我军兴亡,在此一战。我先为您冲杀一阵,您随后赶过来!”
这是要亲自下场作战了。
说时迟那时快,李存勖刚翻身上马,周德威一个箭步冲到前面牵住了对方的马缰。
这倒不是想为对方牵马执鞍,而是有话要说:
“现在梁军气势未衰,不可力敌,最好是用疲兵之术拖垮他们。现在对方离营三十里,即便是带了干粮也没有时间吃,日落之后,内中饥渴难耐,外面刀矢交加,梁军肯定疲倦不堪,心生退意。到那个时候我们再以骑兵冲击,必然大胜!”
不得不说周德威真是老将,更是奇才,他所讲的是骑兵加入战场的时机问题。
他的战术很简单,用步兵凭借野河与梁军死耗,耗光对方的锐气,然后在梁军筋疲力竭的时候用骑兵冲击,歼灭对方有生力量。
大道至简,成功的战术一般都不复杂,最重要的是把握最佳时机。
优秀的猎人都很能等,很能耗,为了等待猎物上钩,他们可以在雪窝子里趴半天。
同样的道理,一个武将成熟与否,要看他的定力和把握时机的能力,百战名将最大的法宝就是等待,会等,懂得借势,才会笑到最后。
晋、梁前期的斗争都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进行的,晋国之所以能够屡屡以弱胜强,老将周德威功不可没。
李存勖是个英主,而且精于兵事,前面又吃过周德威的瘪,不好硬来(也硬来不了,马都被人牵住了,拿什么冲锋呢)。
他略一思考就听取了周德威的建议,耐着性子下马继续观战。
神奇的一幕发生了,接下来的战况竟然按着周德威的预测发展了下去。
双方从日中又打到日落,梁军士兵滴水未进,粒米未沾,饥渴难耐,斗志尽消。
梁军主将王茂章察觉到了危险,领着中军开始后退。
周德威正盯着他呢,瞅准机会大声呼喊:“梁兵败了!”
这一声喊,不得了,晋军大振,梁军整个儿蒙圈儿了,蒙圈儿的过程中惊恐在每个人心里开始蔓延。
当时梁军大阵是这么布置的:王茂章领中军,魏州、滑州的军队居东,宋州、汴州的军队居西。
周德威那一声喊,晋军鼓噪争进,东面魏、滑二州的军兵先退了。
只要有人退,那就好说了,晋将李嗣源就带着骑兵到西边宋、汴军阵去喊话:
“东阵已经溃退了,你们西阵还坚持个什么劲啊!”
宋、汴军团一听,也是哈,凭什么别人都走了,留我们在这里断后啊,赔本的买卖咱不干,开溜!
梁军全线溃退,兵败如山倒。
这时候李存璋带着步兵军团也追了上来,冲着梁军一阵狂喊:
“梁军也是人啊,大家都是爹娘父母养的,我们只杀战斗部队,父兄子弟运送军粮的后勤部队可以免死!”
战斗部队与后勤部队的区别就是有没有穿铠甲,有没有带兵器。
梁军一听,保命要紧,纷纷丢掉兵器,脱掉铠甲,只穿了一身内衣撒丫子往前奔命。
你还别说,扔掉了那些累赘,跑得还真就快了很多。
但你再快能快过骑兵吗。
梁兵在扔掉兵器的同时扔掉了抵抗的信念,脱掉铠甲的同时脱掉了士兵的尊严,这一刻,他们不再是战士,而是待宰的羔羊。
晋军的骑兵养精蓄锐了一天,现在以逸待劳,如同血耙子一样,把溃退的梁军耙了又耙,所过之处,血溅四野。从野河到柏乡的三十里道路上,布满了梁军尸体。
和骑兵一样凶猛的是赵国的军兵,梁军之前屠灭了深州、冀州的赵卒,赵人深恨之,现在梁军溃逃,报仇的时刻到来了。
这些赵卒手持复仇之刃,冒死突击,有仇报仇,有怨报怨,红着眼睛向着奔逃的梁军大杀特杀,手刃敌军无数。
此役,梁军损兵两万,龙骧、神捷两支精锐部队基本上全军覆没,粮食、资财、器械丢弃不可胜计。
大将王景仁、韩勍、李思安只带了数十骑兵狼狈逃脱。
晋将李嗣源带骑兵深入追击,一直杀到邢州城下,河朔为之大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