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敌五千,晋军即便个个都是天兵天将也打不赢啊,被大梁军马围住一顿猛揍。
李存勖也确实不是孬种,面对这种情况竟然格外来了兴致,他跃马大呼,带着一百骑兵组成突击阵型,往外猛冲。
当然,勇气可嘉,结果以失败告终。
既然冲不出来,那就只能死扛了。这一扛就扛了将近四五个小时,从中午直接扛到了傍晚。
按说这李存勖身边的亲卫也确实牛掰,只他手下的一个叫做夏鲁奇的裨将就在这期间斩杀了一百余名梁兵,当然,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伤夷遍体”,也就是遍体鳞伤。
但是这帮子人最后竟然杀出了重围,杀出来之后损失了多少人呢,只阵亡了七骑,也就是损伤了七名骑兵。
我的乖乖,以一百对五千,打了半天,杀敌无算,突出重围,然后只损失了七名战士。
晋国的骑兵真的可以当做天兵天将来用了。
然而这样的记载却黑底白字地写在正史上,不可不察。
在此,我们可以把各类正史上对此战的描写摘抄下来,然后对比找出事件真相。
“鲁奇持枪携剑,独卫庄宗,手杀百余人。乌德儿等被擒,鲁奇伤痍遍体。”——《旧五代史》
“鲁奇力战,手杀百馀人,身被二十馀创,与庄宗决围而出。”——《新五代史》
“裨将夏鲁奇等操短兵力战,自午至申乃得出,亡其七骑,鲁奇手杀百馀人,伤夷遍体,会李存审救兵至,乃得免。”——《资治通鉴》
没错,“亡其七骑”就是出自《资治通鉴》的记载。
如果对比新旧《五代史》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夏鲁奇拼死力战,护卫李存勖突出重围,这时候的战况已经十分惨烈了,“乌德儿等被擒”, “与庄宗决围而出”,怎么看都像是夏鲁奇救出了李存勖,其他百余骑全军覆没的样子。
所以说,对于《资治通鉴》的记载可以有两种认识:
其一,“亡其七骑”是夸张写法,只是为了表现李存勖之战功以及晋军之英勇。
其二,“亡其七骑”里面的“亡”应该解释为逃亡,而不是战死。所以说这四个字应该解释为只逃出来了七名骑兵,而不是损失了七名,其他人都已经在突出重围的过程中力战而死。
总之吧,李存勖的这次冒险行为有惊无险,他在猛将夏鲁奇的护卫下突出重围,又在李存审救兵的接应下返回大营,可谓是洪福齐天,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李存勖也很有英雄气概,对存活下来的手下们感叹了一句:“差点被梁贼耻笑了去!”
手下人齐声答道:“正好让他们见识大王的威武,怎么敢取笑您呢?”
为了表彰夏鲁奇的英勇,李存勖给他赐姓改名,夏鲁奇于是就变成了李绍奇。能够手刃百人,还能捡回一条命来,李绍奇确实是一员难得的猛将。(为了方便记忆,我们还是称其为夏鲁奇)
不得不说,李存勖在冒险这方面确实巨能作,若不是有夏鲁奇这样的猛人护主,估计他早就交代在现场了。
但如果你认为经历了这件事之后李存勖先生就刹住性子做乖宝宝了,那就太小瞧他了,在冒险这条路上,他从来不甘人后,以后还会有类似表演,我们拭目以待。
接下来我们到梁军阵营去看看。
刘掞正在拍大腿。
这次李存勖自投罗网,这到嘴的肥肉都能让他给飞了,真是徒唤奈何!
这又有什么办法呢,谁让人家猛将多命又大呢,谁让梁兵现在见了晋军就打哆嗦还不听指挥呢,这能怪谁?
不多想了,还是赶快想办法退敌是正经。
大梁现存的猛将不多了,像杨师厚、葛从周、牛存节、王茂章这些老将都已病故,刘知俊、朱友谦那样的将才又叛国投敌,剩下的像王重师、李思安这些人又被朱温朱老爷子杀了个干净,所以说现在大梁能够拿得出手和李存勖拼一拼的大将也只有刘掞了。
刘掞的战绩还是很辉煌的,他打仗也基本上没败过,而且此人用兵讲究用奇,喜欢出奇制胜。
但出奇必须有奇兵才行,奇兵必须是百战精兵,而且第一要素就是要服从指挥,能够吃苦耐劳,这样的军队才能出奇制胜。
然而,大梁的精兵已经在柏乡一战消耗的差不多了,现在刘掞指挥的只能说是大梁的二流战力,而且这个二流战力最近还得了“恐晋症”,具体临床表现就是见了晋军就开始发抖,根本就没有必胜的信念。
而且,刘掞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他是降将。
降将出身的他还身居高位,指挥大梁的老资历将领,这是不能服众的。
主将不能充分指挥手下将领,军兵本来战力不佳还得了恐晋症,这仗怎么打下去都感觉有点悬。
刘掞不管这些,他对自己的能力特别自信,未曾一败的他打算给李存勖这个后生晚辈上上军事课,让他好好开开眼。
当然,上课的学费就是全体晋军的性命。
刘掞开始出奇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