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这次进攻任务的大将是河阳节度使谢彦章(好吧,五代人物的重名率是比较高),这个谢彦章是葛从周的徒弟(同时也是义子),兵法传承很是精妙。
谢彦章喜读兵书,带军打仗又喜欢身穿儒服,世人皆称其为儒将。
这位儒将擅长排兵布阵,治军十分严整,为晋军所忌惮。更不得了的是,谢彦章擅长统帅骑兵作战,这无疑补齐了梁军的短板,对晋军很是不利。
这次进攻杨刘,谢彦章采取了奇袭战术,这里军兵都已经投入战场打开了,身在魏州的李存勖才得到消息。
杨刘现在是晋梁军队角力的焦点,不容有失。李存勖当即率骑兵先行,驰援杨刘。
李存勖一到,谢彦章就不打了。其实也打不下去了,奇袭讲得是一鼓作气,第一时间没有把城池打下来,等到对方援军到了也就更不可能打下来了。
谢彦章由进攻转向防御,他决河灌水(抗日战争中国民党也用过这个方法),阻挡晋军进攻。一时间黄水滔滔,进攻的道路被漫天大水给封住了。
这个防御政策是十分正确的,因为大梁地域广阔,资本雄厚,根本就不用急于作战,跟敌人死耗就可以了。
李存勖的晋国就不一样了,三晋之地四面环敌,也不是粮食的主产区,打不起持久战,要讲究速战速决。而且为了笼络住王镕、王处直这些小弟们,李存勖也需要用不间断的胜利来加强对方的忠心,毕竟打仗是最容易团结兄弟的。
所以说梁军不需要主动出击,做好防御工作就好了。你李存勖想打是吧,我偏不跟你打,憋死你、耗死你、气死你!
李存勖就是进攻型的性格,这一性格与晋国采取的作战策略完美契合,所以说他就是为建立后唐而生的。这样的一个人物,你憋不死他,更耗不死他,稍有疏漏他就会趁虚而入。
你谢彦章不是用黄河水来阻敌吗,我偏不上你的鬼当,偏要进攻。
进攻之前,李存勖做了一些工作。
他带人泛舟到水中测量水深,见黄河之水弥漫无际,水深达到了长枪的高度。这种深度是不可能进兵的,李存勖很是苦恼,沉吟不语,沉吟之后却又笑逐颜开,对诸将说道:
“梁军决河阻我,必然已经懈怠,我正要借此机会攻其不备,大杀四方!明日我亲自带兵涉水进攻,诸位为我督促士卒,后退者斩!”
冒险主义者、极限运动爱好者李存勖又要开始自己的惊险之旅了。
李存勖的冒险是有道理的,因为决河之后的水是四处流动的,河水的水位不会变,但流出河床的洪水却会消退。
消退需要多长时间呢,一夜足矣。
第二天,可以没过枪杆高度的洪水已经消退,只能没过人的膝盖。李存勖一马当先,带军涉水而过,向梁军发动猛攻。这次李存勖带的不是一般的军队,而是自己的亲军,如果大家还记得的话,他的亲军就是五代第一战力——银枪效节军(都)。
银枪效节军很厉害吗,谢彦章表示不这么认为。
猝然被袭的谢彦章并不慌张,他沿河整军列阵,与李存勖展开激战,双方你来我往,喊杀声震彻天际,李存勖组织的多次突击全都被对方杀了回来。
杀回来是有原因的:晋军在水里,梁军在岸上。岸上地势高,水里地势低;岸上可以闪转腾挪,水里你行动不便。
所以说,这仗晋军打着很是吃亏。
按这个态势发展下去,晋军不仅攻不到岸上,还有可能被梁军反杀一阵,损兵折将。谢彦章这是要赢的节奏啊。
可惜的是,谢将军这次遇到的对手是李存勖。
李亚子是个不按套路出牌的狠人,他见对方战阵严密,无法突破,掉头就走,不打了。
晋军一退,梁军沉不住气了。你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凭什么,征得了我们同意吗?你们走是吧,敢走我们就敢追,痛打落水狗的机会谁都不会放过不是?
这一追就出了问题,晋军退到河中流,不跑了,反戈一击,回头猛杀。
这是李存勖的计策,我打不上岸,那就把你们拖到水里来打。进到水里,你最起码排不了阵了吧,主场优势也没有了吧,那就公平地展开较量吧!
银枪效节军的战力不是盖的,他们如虎入羊群,以寡击众,大开杀戒,把梁军冲得四分五裂,追亡逐北杀伤梁军上万人,黄河之水为之变赤。
谢彦章惊慌失措,带了残兵溃退而走。李存勖乘胜进击,打下滨河四寨。
杨刘渡口,尽在晋军掌握之中。
杨刘之战把李存勖的野心打出来了,他认为灭梁的时机已经成熟,打算集结大军与对方决战。
集结的都是哪些兵马呢?周德威的幽州方面军三万人,李存审的沧、景方面军一万人,李嗣源的邢州方面军一万人,王处直的易、定方面军一万人,以及麟、胜、云、朔各镇兵马,全部到魏州集结。
再加上李存勖本部兵马以及魏博军兵,统共不下十万人。李存勖要以此为依托,给后梁的朱友贞来一下狠的。
晋军沿河而上,扎营麻家渡,大梁兖州节度使张万进龟缩不敢出,纳款投降,叛梁归晋。
朱友贞被吓坏了,任命大将贺瑰为北面行营招讨使,带兵十万,与谢彦章所部在濮州汇合,进兵屯州北行台,与李存勖对峙。
对峙对梁军有利,却不是李存勖的本意。
晋军需要速战速决,要不然粮草供应不上,就会有打败仗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