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勖沉不住气了,德胜渡口被袭,杨刘渡不能再出问题啊,要不然晋军怎么过河呢?于是乎火速派宦官焦彦宾到杨刘去监军,并命令朱守殷舍弃德胜北城,拆屋为筏,载着士兵和器械驰援杨刘。
而杨刘的守将是李周,这个人将是接下来大战的焦点。
王彦章跟李存勖想到一块儿去了,他的下一个进攻目标就是杨刘。
在朱守殷弃城奔赴杨刘的同时,王彦章也舍弃了德胜南城,用同样的方式载着士兵向杨刘进发。
双方一南一北,各行一岸,边走边打,边打边走,箭如飞蝗,一日百战,打着打着就到了杨刘,士卒死伤都已经过半。
目的地到了,办正事儿吧,杨刘城里面的李周都已经等的不耐烦了。接下来王彦章攻城,朱守殷帮着守城,双方又是一番恶战。
恶战
王彦章下了血本,集结了十万大军围攻杨刘。
十万人攻一座小城,别说是打了,踩也能把对方踩平。但前提是你要能一次性把这些人摆开。
事实证明摆不开,即便是四面围攻,能用上三分之一的部队也就不错了,所以说王彦章把军队分成三波,进行车轮战。
车轮战的精髓在于我能休息,你不能休息,一天不休息还成,十天半个月呢?所以说围城越久,里面的人越危险。
不仅如此,为了断绝外界的援军,王彦章再一次学前人建造了自己的航空母舰——将九艘巨舰连接在一起,横亘在河道上。
这样一来,外面的军队无论是在陆路还是在水路救援,门都没有。
王彦章的进攻可以称得上是疾风骤雨,因为有三个梯队,所以攻城不存在疲软的现象,而且他有充足的时间来观摩守城方的作战特点,然后在下一梯队的进攻中采取相应的对策。
人多,就是好办事儿啊。
对于守城部队来说,这是绝境,而且是艰难困苦中的绝境。
面对绝境,有人会选择投降,有人会选择坚守,而城内的李周有一个特长——擅守。
合适的人用在了合适的地方,不得不说,这真是天意。
即便是有擅守的名将李周坐镇,杨刘城也多次遇险,敌军攻上城头不止一次,城门被撞开也不止一次,每次都是李周带着敢死队冲锋在前,化险为夷。
实力相差实在是太悬殊了,照这个打法进行下去,城破只是早晚的问题。
李周为此给李存勖写了一道求救信,信里面有一句话,可以感觉到李周当时所处的紧急状态——“请日行百里以赴之”。
意思是说你快来,而且要马不停蹄百里加急往这边赶,来晚了城就破了!
李存勖不急,带着大部队慢悠悠往杨刘赶,赶路的过程中还不忘了打打猎,旅旅游啥的,而且放出话去:
“李周在内,何忧!”
意思是说有李周在,杨刘城破不了。
这样的赶路进程是快不了的,李周让李存勖日行百里,李存勖实际上日行只有六十里。
怎么说呢,你可以说李存勖心大,也可以说他沉得住气,但更有可能他有自己的考虑。
杨刘渡口的重要程度他不可能不知道,现在德胜渡已经被大梁打残了,如果最后一个渡口再失守,那大梁也不用打了,自己直接转入被动防御就行了。
他之所以这么心大,是因为他是去打仗的,不是去送死的,你日行百里赶到了,士兵都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走路都不稳,这仗还怎么打?
因此,杨刘可以丢,军队的主力不能丢,渡口丢了还可以打回来,人如果打光了,你还争什么霸呢。
当然,李存勖也确实相信李周的能力,他是可以挺住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围城日久,攻城的一方服气了,在他们看来,这杨刘城一时半会儿是攻不下来了,李存勖的救兵又走到了半路上,那就不打了吧,为今后的持久战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