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使向延嗣为此拟了一道诏书,里面有一句话“王衍一行,并从杀戮”。
诏书出来了,就要到朝中来盖印,枢密使张居翰看了一遍,感觉不妥,就着殿前的柱子改了里面一个字,把“行”字改成了“家”字。
别看只是一字之差,救活的可有上千条人命。
因为如果是“王衍一行”,那就要把跟随他的人全部杀掉,什么前蜀的百官啦、宫人啦、仆从啦全都要死。
改成“王衍一家”那就简单了,只把王家那一大家子杀掉就行了,其他人都可以免死。
张居翰这事儿办得漂亮啊,值得点赞。
要知道私改诏书这可是冒着天大的风险,但可以救活人命,即便有风险,我老张也要办。
这就是有温度的人,也是有责任感有良知的人。
王衍被杀的时候,母亲徐氏(之前王建的徐贤妃)面对行刑的人大声号呼:
“我儿以一国迎降,尚且被族灭,你等背信弃义,受祸也不远了!”
祸,确实不远了,王衍前脚被杀,李存勖一大家子也要马上步其后尘了。
意气风发的后唐皇帝李存勖马上就要带兵出征。
出征这事儿他以前常干,往东打桀燕的刘仁恭父子,往北打契丹,向南打后梁的朱友贞,他都是带头冲锋,在命悬一线的战阵中享受杀伐的快感。
这几年入主洛阳,他把自己的兴趣爱好转移到唱戏和打猎。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嘛,已经定鼎中原了,老爷子李克用交代给的三件事也都完成了,总要放松一下自我嘛。
再说了,强敌已灭,四周的人都服服帖帖的,哪还有什么像样的硬仗要打呢?
虽然无仗可打,但李存勖毫不怀疑,自己一旦提枪上马,还是那个生龙活虎纵横疆场的李存勖,任何叛乱在自己的铁蹄之下都会偃旗息鼓!
事实证明,雄心壮志在事实面前往往会被撞得粉碎。
李存勖啊李存勖,你之所以能得天下,当然与自身的勇武有很大关系,但最主要的是你团结了士卒,代表着民意。
那时候,天下人盼望着李唐的回归,梦想着开元盛世的美景,他们相信一个叫做李亚子的英雄会救民于水火,结束这遍地狼烟的无义之战。
李存勖,你的力量是天下人赋予的,战功是抱着必胜信念的勇士给你加持的,你的胜利是天下人的胜利。
然而当你不再代表天下人的时候,这个胜利还有意义吗?当你走到人民对立面的时候,当宦官、伶人借着你的威名祸国殃民的时候,你的根基还在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几百年前那位姓李的老人发出的肺腑之言,你难道真的没有听说过吗?
然而现在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败局已然注定,孤家寡人的你,注定不可能重复之前的神话了。
李存勖任命元行钦为先锋,沿黄河东进,自己则率领大军押后。
在行军的过程中,李存勖感觉到了不安,这份不安源自士兵们的冷漠,源自不断地有人逃亡,源自整支军队营造出来的压抑氛围。
李存勖这几年深居宫中,这种情况之前完全没有见过,这不再是一支嗷嗷叫的部队,而是一群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的散兵游勇。
士兵逃亡的现象屡禁不止,凭借这样的军队去打胜仗那是不可能的。
李存勖当机立断,想到了和谈。
向谁和谈?李嗣源。派谁去?李从审。
儿子去跟父亲谈,成功的几率总会大一些吧。
然而让李存勖始料未及的是,李从审不去。
这孩子是个死心眼儿,之所以不去倒不是因为有情绪,而是他想在李存勖面前尽忠,以自己的坚守证明自己的父亲是不会谋反的。
李存勖非要派他去,李从审打死也不去,用他的话说:我就想死在您的面前,来证明自己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