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臣之一是孔谦。
这家伙专事聚敛,不管百姓死活,是李存勖根基尽失的根源之一。此人不除,不足以平民愤呐。
那就杀了他呗。
孔谦被杀之后连带着租庸制度也被废除了。
租用制度其实就是唐朝施行的赋税加徭役制度,根源可以追溯到北周和隋朝。
这个制度有个特点,那就是按丁来收费,你有多少人,我就收你多少税,派你多少劳役,其他的一概不论。
这个制度有个基础,那就是唐朝政-府施行的均田制,均田制就是按丁计亩,按照人均一百亩的数量,你有多少人,我就分你多少田。
所以说人跟田挂钩,租庸又与人挂钩,这个制度对于恢复李唐经济,刺激经济发展和国家财赋增加还是起了很大积极作用的。
然而社会是运动发展的,我们知道生产过剩(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的致命死穴,同理,封建社会也有自己的命门。
那就是土地兼并。
租庸制度的基础是均田制,然而等到土地兼并日趋严重,有限的土地都被集中到大地主手中的时候,租庸调的实施基础也就不复存在了。
想想呗,现在一个小老百姓手里已经没田了,你还是按照一百亩的基础来征收赋税,能收得上来吗。
所以说这个制度是祸乱的根源,必须废除。
以孔谦被杀为契机,李嗣源把后唐的租庸制度彻底废除,继续设立三司机(盐铁、度支、户部),由宰相一人专判三司事务。
这,算是把朝廷的财赋制度给改了一通,压在百姓身上的一座大山算是被搬走了。
解决了孔谦还要解决两个人。
一个是后梁灭亡的罪魁祸首,一个是盗墓组织的头头。
段凝和温韬。
想杀这两个人的人是霍彦威。
霍彦威是跟李嗣源搭伙造反的人物,现在权势滔天,这个人早就看段、温两个人不顺眼了,掌权之后就把两个人下狱,然后就要杀人。
安重诲适时地跳了出来,别杀,至少不能现在就杀!
为啥呢?段凝和温韬归根结底是后梁的罪臣,现在天下不稳,杀他们不划算。
划不划算的霍彦威并不在乎,但是安重诲的面子不能不给,结果就留了两个人一命,削职为民,放回田里去了。
然而逃得了初一逃不过十五。霍彦威记性贼好,后来李嗣源登基之后,还是找个由头把段凝、温韬给杀了。
杀得好!
如果说这两个人该杀,那还有一个人更该杀。
这个人就是杀死李存勖的罪魁祸首——郭从谦。
然而这个罪该万死的人却被留了下来,非但没有责罚,反而受到重用。
这里面的问题就有讲究了。
李嗣源口口声声是不称帝的,但你说什么不重要,做什么才重要。
嘴上很会说,行动却很诚实,不杀郭从谦,甚至将其当做功臣来看待,这暴露了李嗣源的野心。
这个暴露也许是有意为之。
李嗣源要通过对郭从谦的处置来向文武百官发送信号:反正我老李嘴上是打死都不称帝的,你们自己看着办!
信号接收到了,大臣们也不是傻子,肯定豁出命去劝你称帝啊!
接下来,顺理成章就到了登基称帝的戏码。
称帝是个大事儿,需要提前商量准备,一些大纲性的东西还是要皇帝本人来钦定的。
比如说,要不要改国号。
霍彦威、孔循(当时安重诲高升,他为枢密使)认为,大唐国运已尽,应该重新建国,改国号。
结果这两个人说了一大通,李嗣源问了一句让人大跌眼镜的话:
“什么是国号?”
我特么……
我们必须提前说一下,李嗣源出身沙陀,是个实打实的文盲,目不识丁。
他问这句话也没啥其他意思,纯粹是不耻下问,他是真的不知国号是个啥。
别人问这种跌破智商的话肯定已经被乱棒打出了,但现在问话的是预备役皇帝,你还不能不答。
大臣耐着性子解释:“先帝是因为姓氏来自于李唐的赏赐,而且打天下也是为了替李唐复仇,所以建国以后就定国号为唐,表示延续的是大唐的国祚。现在我们统治的地区很多都是梁朝旧人,他们是不愿意殿下您称唐的,所以要改国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