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见荀彧今天很反常,突然撕书,突然问他这样敏感的问题,一把将荀彧拉着,坐在自己的身边,问道:“文若,你是不是想谋划一件大事?难道你想乘着天下动荡的机会,突然发难,攻城略地,成就一番霸业吗?你真的有此雄心壮志吗?要是真的,我郭奉孝当为你出谋划策,冲锋陷阵。”
两人是至交,说什么都很随便,但是荀彧听到郭嘉如此说自己,还是吓得一把捂住了郭嘉的嘴,“奉孝,你想害死我呀?这话要是被那些人听了去,我荀彧立刻就粉身碎骨了,求求你,别说这些大逆不道的话,你吓死我了。”荀彧说的那些人,当然是董卓的爪牙,董卓对每一个大臣都在监视,祸从口出,那可真不是闹着玩的。
两人闹了一阵,郭嘉才问道:“既然文若没有那样的志向,何必问我的去留?我已经习惯了寄人篱下看人脸色的日子,棱角早就没有了,估计这一辈子也就碌碌无为的混吃等死,不过也不错呀,起码不会流落街头,客死他乡,混个寿终正寝不是也很好吗?”郭嘉极力的自黑,但是心里还是无比痛心的。
对于一名谋士,满腹经纶,但是怀才不遇,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并不是自己说的那样轻松。
荀彧自然不会听郭嘉胡说,而是正色道:“奉孝,我两就不要说那些丧气话了,你就说说,我老师的观点可否借鉴?我们论语读了何止半部,就等着治天下了,何苦妄自菲薄?”
郭嘉拿着撕破的论语,晃悠了几下,又将剩下的书页撕掉了一半,扔进了荷塘,才认真的说道:“程先生果然是高论,何必半部,就现在这半部的一半,对你我也足以实现平生志向了,但是文若,明主难遇,就算你整日在皇上身边,不也是被无情的埋没了吗?何况我?我比你更惨不忍睹,文若有何出路,不妨明示如何?”
郭嘉也是坦诚了自己的现状,荀彧最能理解郭嘉的苦闷,因为他就是最好的例子。荀彧说道:“奉孝,其实我老师程先生自有对时局的精妙看法,我也非常的信服,按照老师的推断,年节之后,必定会有重大的变故,至于是否如老师的预测,我反正是深信不疑的,但是,现在平静中,我们不能坐等,不然真的临危之时,未免手忙脚乱,所以老师已经给了我一个出路,我想奉孝与我一起,消弭战祸,匡扶汉室,不知道奉孝可有此意?”
荀彧接着将程风设想的方法给郭嘉详细的解说了一遍,郭嘉也听的不停的点头,不过郭嘉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是一个精于战场谋略的高手,可以说是一个军事家的潜质,而程风描绘的机构,需要的却是权谋,这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异,简单的说,郭嘉更适合在军中效力,而荀彧更适合谋划人心时政。
郭嘉有点两难,但是既然荀彧提出来了,郭嘉也需要有所取舍,郭嘉道:“文若此议很有意义,如果真的做好了,相信在刘皇叔的统领之下,消除战祸,使天下安定,各路诸侯日渐归心,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何况又是程先生遵照皇上的旨意办事,以后的功绩也不可限量,但是我郭嘉对于军事驾轻就熟,但是一旦陷入了权谋,估计也是一事无成,反倒成了文若的拖累,我倒有一策,不如我们在各地诸侯中,设立内线,遥相呼应,要是你们在各地建立了分支机构,我们就近合作,同样可以左右一方的局势,不知道文若可否赞同?”
郭嘉的意思很明确,就是他在袁绍那里当个卧底,一旦局势变化,也可以配合荀彧拨乱反正,这同样是一个扩展了思维的好方法,荀彧立刻就表示了赞同,当然荀彧觉得这样就很委屈郭嘉,不能进入核心的领导圈子,以后论功行赏,郭嘉也很吃亏。
“名利都在其次,能天下太平,大汉江山永固,我等也可告慰先祖,不愧大汉忠臣,此生愿望足矣。”郭嘉表示了自己的决心。荀彧的思路大开,也感觉到了郭嘉带来的不同凡响的前景,两人当即抚掌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