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从裴寂离开后,一直呆坐在那里。
裴寂的话,让他意识到一个他一直提心吊胆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在世人的眼里,七岁就继承唐国公爵位的他,出身高贵、教育良好、结交广泛、仕途顺利。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只有一个原因出身好。
他为什么会受姨丈的喜爱?因为姨丈知道他的『性』情看起来,并不像表面上那么果敢沉炼。表兄为什么不放心自己?还不是因为自己结交了一群同喜的世家子?
他这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死在女娘的肚皮上。什么王朝霸业,最终不还是要享受醇酒、美人、狩猎吗?要不是当初受二郎和裴监的蛊『惑』,又何必这么折腾?
本来,当初想着就是让二郎当太子的,偏偏裴监说立嫡长子才是正统。还说,大郎能力不足,需要压制二郎,某才能安心享受。
现在呢,裴寂又来说二郎已经势不可挡,不要再让二郎心怀不满了。说某若想安心享受,除了圣人名义,什么都可以给二郎。
哎~~~怎么当了圣人,比不当还麻烦呢?
大郎也真够差劲的!裴监这些年也没少帮他,怎么就被二郎轻易的给谋算了呢?
某已经反复叮嘱过大郎,政事要依裴监的计策行事,军伍要问他舅父。在没有化解二郎身边的势力,千万不要『操』之过急。可结果呢,大郎偏偏急于解决二郎。
既然都已经决定下毒了,怎么到了最后还能让二郎逃脱了呢?
既然逃脱了,为何不立即派兵包围呢?就算大郎不黯军伍,但也好歹领兵作战过啊?
不过,也难怪大郎轻心了。某当初听了二郎请求解散天策府不也一样暗喜吗。
谁有曾想,这只是二郎策划的计谋?裴监不也没想到吗?
现在怎么办?不按裴监的话去做,恐怕二郎真的能『逼』迫某让位,并囚禁与深宫中。可,就怕到最后,二郎还是要将某囚与宫中可如何是好啊。
只盼裴监能带回来好消息~~~~
殷清风从裴寂那里出来,才真正的放下去李世民的愤懑。
追根溯源,还是他在李世民面前表现的太过于惊人。李世民想杀他,更多的是一种本能反应,而不是忘恩负义。
但这个问题,暂时无解。在李世民心无芥蒂的采纳他的建议,和早点完成他的设想之间,二者目前还不能兼顾。
越是深入了解这个时代,殷清风越有一种紧迫感。
亲身经历过邓老爷子实施的改革开放,殷清风知道一个有前瞻『性』的指导,对于思想混『乱』的人们来说有多重要。
唐朝的困局,表面上是钱荒与粮荒,但本质是人荒。
人,是劳动者,是生产三要素最重要的一环。
对目前的李唐来说,缺人就意味着税收减少,就意味着世家掌握着大量的人口。
从大业七年山东王薄起义开始,到贞观二年梁师都被灭为结束,隋末大起义和李唐统一战争,前后共计十五年。但是,这十五年厮杀的激烈程度,或者说人口损失的程度,不能与甲申国难相比。
甲申国难,是满清蛮夷和汉民族之间、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生死之战。人口别说减少三分之二,就是再多,也符合历史规律。
但隋末至唐初这十五年,是汉民族内部争斗,绝对不会出现一方将另一方杀绝的现象。一般来说,战场上折损两成,基本上都溃散了,剩下的人就等着收编吧。
史书上记载河北山东一带出现千里荒野,但这也只是河北与山东如此,黄淮以南和其他地区,并没有这么夸张。
首先,杨广三征高丽,多是从河北山东征兵。
其次,从第一支起义的王薄开始,孟让、孙安祖、张金称、高士达、孟海公、甄宝车、孙宣雅、郝孝德、杜伏威、左孝友、卢明月、王须拔、魏刀儿、徐圆朗、窦建德、高开道、刘黑闼等人,皆在河北山东举旗造反。反复厮杀之下,赤地千里就不难理解了。
最后,李建成和李世民先后到达河北后,也杀了一批有着浓重的反抗情绪的当地百姓。
综上所述,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河北与山东两地,人口损失最多也就八百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