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同时给皇帝打白工,也算是千古美谈了。
一夜没得好睡的殷清风,趁着课程交替的机会给自己补了一觉后还是有些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面对美『色』,他的定力虽然够了,但这具年轻的身体总会有一些这个年龄应该有的反应。
到了正月,他虽然还没到十八岁的生日,但他不想再等了。如果再不“吃肉”,他的身体就要造反了。
搪塞了月眉她们的担忧,好不容易熬到了放学。殷清风刚松口气,就见黄内侍疾步赶来,“殷侯,太子有事相召,快随奴婢来。”
他心里一沉,感觉有些不妙。
等见到李世民,他多少有些放心了。
“来,坐下,有件事要和你说下。”
李世民的表情很轻松,“乾儿和泰儿最近读书可好?”
“很好。”殷清风随口敷衍着。
李世民着急忙慌的把他叫来,肯定不是问儿子学习情况那么简单的。
“蒙学堂那边有多少学生?”
怎么突然问起学生的事情了?学堂就在你东宫这里,你会不知道数量?难道...
殷清风道:“那些佃奴子女共计四十八人,裴氏子五人和三位阿弟阿妹。”
“李文纪和陆德明向阿耶说,清风之才可胜任皇子之师。今日阿耶问我何时让那些阿弟阿妹师从与你。现在我问问你,你可愿教导他们?”
这是问吗?这是命令好不?我还能拒绝咋地?问题是...皇子皇孙都是小爷我来教,你对小爷真没戒心吗?就算你没戒心,皇宫之外的人怎么看?小爷本来就在火上烤,你现在又加柴火...真是要了命了...
“不知...”
艹!小爷得管他们叫叔叔姑姑啊~~~
“...有几位叔叔和姑姑?”
李世民递给他一张纸,“这是他们的生辰,你看着安排吧。”
李元景与李承乾同年;李元昌、李元亨、李元方、李元嘉、永嘉公主、九江公主和李恪同岁,都是武德二年出生的;李元则、李元懿、庐陵公主、南昌公主和李泰同岁,武德三年;安平公主、淮南公主武德四年;真定公主武德五年;李元轨、李凤、李元庆、衡阳公主武德六年。
殷清风看完了就一个感觉:李渊就是一个人形种@马!
当皇帝之前,他有六儿六女,到前年,这个数字变成了十六子十四女。可惜,他以二十个儿子十九个闺女的战绩在生孩子最多的皇帝榜单上才位居第七,看来,他的努力还不够啊~~~
换成是他,大家排好安全期危险期,保准种一个活一个。要不...哪天和他交流交流?
无厘头的念头一闪而过,殷清风头疼的是这些叔叔姑姑们到底该怎么教。李渊和他儿子一样,能生不能教。四十一个儿女当中,有黑历史的不在少数。
算了先问问情况吧~~~
“叔叔,这些叔叔和姑姑可曾启蒙?”
李世民想了想,“五岁以上的都启蒙了。”
殷清风算了算,好吧,明年可以把武德三年出生的那些都收进来,剩余的嘛...扔到妮子的幼儿园去。
他数了数,加上李泰、李佑和遂安,明年就多了十四个学生。加上现有的...靠!七十个学生!
李世民是不是在挖坑啊~~~
不对,这事儿得好好想想。
七十个学生里面,佃奴的孩子占了四十八个...皇子皇孙与佃奴子女同堂学习?唐朝人再开明也不会同意吧~~~嘶~~~~李世民的坑挖在这儿?他有什么好处?还是先拿住这个把柄以后再找小爷算账?
可惜了,还想亲自教导出一帮好孩子呢...半途而废啊~~~还是保命要紧啊!
既然李世民现在对小爷还不放心,那可就别怪小爷放大招儿了!
“叔叔,以启蒙而论,像前几日的李老先生和陆老先生比侄儿合适,侄儿只不过是写了一些启蒙课本而已。若那些老先生依据《弟子规》等教导阿弟他们,旁征博引之下会比侄儿讲解得更通透。
而且,现在教导阿弟他们的是月眉,侄儿教的算学。”
李世民千想万想,没想到殷清风竟然含蓄的要辞掉夫子的职位。
“是他早就这么想,还是因为元景他们?”
他对殷清风最近的表现和臣子们的表现很满意。尤其是殷清风到东宫来授课,他更是满意。
贤臣佐明君,明君出贤臣,他懂这个道理。但国朝初立,民心不稳,他必须要扼杀一切对李唐不利的人。
几次出风头之后,殷清风没有因此而张扬,那些臣子也没趁机与他示好。他不怕殷清风有才能,也不怕臣子功勋卓着,他怕有才能的殷清风和功勋卓着的臣子们相互勾结。
殷清风谨守本分,那些武勋也无异动,这就很好。他希望一直如此。
现在,殷清风在他提出教导元景他们之后突然提出辞呈,是什么缘故?不愿意教导元景他们,还是不满对他的安排?
多疑的人,只要起了疑心,就很难再回头。为了不让李世民反疑心病,殷清风连忙解释道:“侄儿昨日拜访了姻亲颜氏。侄儿曾对颜公思鲁说过读书的三个境界。”
他将观山理论说了一遍,“侄儿如此说,并不是侄儿自己领悟出的,而是源于仙人的教诲。
侄儿承蒙陈仙人不弃,学得了一些才能。但这些才能侄儿只能生搬硬套,根本没有做到融会贯通。
侄儿记得仙人的一句教诲: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明师指路,明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侄儿欲将毕生精力献于叔叔、献于大唐!所以,为了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仙人传授的那些学识,侄儿必须走出去,只有走出去再回来,“那山”才能是“那山”!”
李世民转了几个弯才明白殷清风在说什么,“你...是准备出去游学?”
“是!”
再过些年,唐朝的读书人中间就开始兴起读书山林和漫游的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