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指着远处,“那些土...”
殷清风道:“那些土是搅拌过畜粪又经过晒干的肥土。”
李世民有些惭愧了。
他记得当初去城东农庄时,殷清风说过‘农家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也记得殷清风当时让人把全长安城的夜香都收罗去了,尤其还记得当初颁布新式农耕时的喜悦。但,事隔境迁,他竟然忘记了这些。
他是立志要做一个千古留名的帝王的,现在竟然忘记粪土的作用,真真是不应该的。
殷清风继续说道:“除了粪土外,一会儿他们在犁完地后,还会往土里埋些地龙。”
刚才的愧意还没退去,李世民这时不敢随意发表意见。
“地龙以吃土为生,但它们排出的粪便却能增加地力。当初叔叔在城东农庄见到的亩产是两石一斗。但在今年,梧桐新村那边的亩产最高的已经达到了三石两斗。”
“你刚才说是多少?”李世民拉住殷清风,“三石两斗?”
长孙氏也惊奇的看着殷清风。
要知道梧桐新村那边可是一年两种啊~~~刚才殷清风那句话就意味着一亩田一年能收六石还多。天啊~~~
别说李世民和长孙氏不信,当初殷清风也是有些怀疑的。三石两斗折合成现代的重量,可是四百斤啊~~~要知道,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黄河以北小麦的亩产量就没有超过三百斤的。
殷清风解释道:“一亩田能打多少粮食,是由很多事决定的。是否深耕细作、是否种子饱满、是否风调雨顺等。除了这些,土地的肥力也是关键。梧桐的花和叶、畜粪和夜香、苜蓿和地龙都能增加土地的肥力。”
殷清风没敢说还有蜜蜂,他不想费口舌去解释授粉有什么用。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苜蓿和梧桐很难得到,但畜粪、夜香和地龙却是唾手可得的。”
李世民和长孙氏这才恍然,原来三石两斗是这么来的。
现代农业为了追求高产量,为了追求高收益,不惜杀鸡取卵。
他们明知道各种农『药』用得越多,土地肥力消耗得就越快,也明知道使用农『药』后,不但害虫有抗『药』『性』,一旦停止只用农『药』后,产量也会萎缩到一个极低的程度,但他们偏偏就那么做了。
新一代的天朝子民们,真有一种:“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的气概。
以生态的方式种植农作物,产量注定不会太高,但可以给子孙,也包括他们自己留下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可持久使用的大地。但中国人悲哀就悲哀在人口太多。
在现代实行不了的生态农业,殷清风可以在唐朝实现。生态农业在现代是绿『色』的农业,在唐朝却是高产的农业。
他相信,国人在习惯了生态农业后,即使有一天人类造出了化肥造出了农『药』,最少中国人会不屑一顾的!
李世民的心思和殷清风的完全不一样,他为三石两斗而兴奋。“三石两斗啊~~~一年哪怕多收一石,那也是多出五亿石啊~~~苍天啊~~~盛世!这是盛世啊~~~”
就像观音婢说的那样,只要把新式农耕做好,全天下的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
“你在前年进献的只是深耕细作、夜香、新式农具和一年两种,这一次,你必须把什么梧桐、苜蓿和地龙等等,都写给我!”
殷清风躬身道:“遵命!侄儿会把梧桐、苜蓿和地龙的培养方式写出来。但侄儿的谏议是,叔叔要命令各个县派出专门的人来做这件事,然后再无偿的发放给当地的农民。”
李世民点头道:“一定!一定无偿发放!”
殷清风心神落定。由国家出面,某些事情就是好办。哪怕世人暂时不理解其中的好处,只要时间长久了,自然而然的就习惯了,也就不问为什么了。
李世民在心里盘算着。
关中地区有苜蓿,也有梧桐,但其他州县未必有。看来,要把司农卿的人都集中在一起做这事才成。
李世民指着杜丙说道:“我记得前年就是他在城东吧。”
殷清风道:“那人叫杜丙,现在负责吴国公府和侄儿名下的那些土地种植。”
“你刚才说的那些他都晓得吧,那你就把他借给我用几天,让他去教教司农卿那些人怎么做。”
“是!”殷清风答应后,把杜丙叫了过来。
再次见到李世民,杜丙就没当年那么激动了。他稳稳当当的向李世民和长孙氏行礼,“小民杜丙拜见太子殿下、拜见太子妃殿下。”
殷清风道:“你明日到东宫门前候命。”
杜丙离开后,李世民欢快的说道:“古人说了几千年的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到了今日终于是实现了!哈哈哈...”
长孙氏心中也满是欢喜。
饱读诗书的她,同样知道国泰民安、民生凋敝、祸国殃民、为民除害、劳民伤财、知生之民、民不畏死等等的“民”,不包含那些大小家族的民,而是黎民的民。
君不扰黎民,黎民自然就心向着君。
二郎以前的心思都在军伍之中,即使在与建成阿兄争夺储位的时候,也没想过到底该如何治国。
但是,苍天是眷顾二郎的。
殷清风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出策斗败阿兄、他出策安定万民、他出策丰盈国库、他用心为二郎效力、他用心教导乾儿...
佛祖保佑、菩萨保佑!保佑他游学平安!保佑他们翁婿一直和睦!
她说道:“清风乃自家人,二郎不必想着什么封官封爵的,你之前答应的藏书...”
“啊~~~~”李世民有些歉意的看着殷清风,“你府中的藏书室建好了没?今日我就派人把已经校对好的藏书给你送过去。”
殷清风笑嘻嘻的向长孙氏拱拱手,对李世民说道:“他们还要装箱,还要列出细目,不如宽限他们几日,免得忙中出错。”
李世民道:“也好。”
殷清风眼下对那些藏书的渴望并不强烈。
造纸坊里有足够的存量,印书的工匠也培养的差不多了,韦氏那边年后就会派人出去,但还差颜氏那边。
韦纲的族人太少,颜氏必须要加入进来。
“颜氏那边现在也没动静,马周办事有点儿不靠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