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舍法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
外舍两千人,内舍三百人,上舍一百人。
官员子弟可以免考试即时入学,平民子弟需考试合格入学。
若三舍法止于此的话,无非也就是现代的那种分快慢班教学而已。
但王安石还规定: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
这在实质上,将太学彻底变成了选官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殷清风改正后提出的三舍法,只是刺激学员们的荣辱感,加大淘汰机制而已。
“除了三舍法外,还可以实行黜陟法。
黜陟法是指,由叔叔不定期的指派官员,到学院检查学员们的成绩。
若学员在检查中成绩优良,可提升至住舍等级;相反则降一个等级。若住外舍的学员成绩低劣,直接淘汰。”
这个思路来源与满清的六等黜陟法。
清初定制,各省学政到任后的第一年巡回所属,对各府、州、县的生员、增生、廪生进行考试,是为岁试。
按成绩分为六等黜陟。
文理平通者列为一等,文理亦通者列为二等,文理略通者列为三等,文理有疵者列为四等,文理荒谬者列为五等,文理不通者列为六等。
一二等与三等前列者有赏,四等以下有罚或黜革。自道光以后稍有放宽,仅列一二三等,列四等以下者极少。
李世民的眼睛亮了。
当成立军事学院的消息传出后,那些能找到机会和他接近的百官还有皇亲国戚们,都向他表达了一个意思:他们子弟要进入学院。
按照每人有两个即将成年的子嗣来算,长安城里七品以上的官员,就有近千人。那么,学院最少要招收两千人。
看似正好符合学院能容纳的上限,但实际不然。
像殷元这种只有一嫡子一庶子的人几乎没有,就算魏玄成那样贫苦之人,子嗣也不止四五人。
那么,整个长安城里有资历的勋贵们有多少?
那些在外牧守一方的四品以上的勋贵们又有多少?
那些想为家族子弟谋取入学资格的人又有多少?
他刚才问,追加学院的投入可以招收多少人,原因也就在于此。
而另外,经过殷清风的谏言,让他认识到了另一个危机。
国朝初立时,他和阿耶为了笼络人心,很是封赏一大批爵位。
随着四方平定,再封爵的人或许会慢慢减少,但以往的那些勋贵们,还要继续安抚。
以前安抚的办法就是荫封。
文官的后人荫封为文散官,等及冠后可以出仕为文官;武勋的后人封武散官,出仕后为武将。
但殷清风的谏言是,在削弱世家的同时,扩大普通百姓子弟升迁的机会。
大唐立朝后,以往的那些在历朝中出仕的世家子们,在朝中的人数并不算多,更多的是人算是新贵。
可这些新贵们若是持续的得到封赏,他们也会变成望族,他们的后人也会变成世家子、
这,不符合他想要削弱世家的目的。
但他们想要子嗣进入学院的请求,他又不能明着拒绝。
现在有了三舍法和黜陟法,一切都可以解决了。
宽进严出嘛...为了大唐的国祚嘛...
不是某对你们不恩宠,是你们的子嗣不争气。你们如果有怒火,去找你们的子嗣,怨不得某不给他们机会的。
多好!一切烦恼都没了!
嗯...以后谁再来某说情,没问题,去吧!若是你们的子嗣被淘汰了,不要觉得没颜面就好~~~哈哈哈哈...
“好!不错!本清兄,你有如此麒麟儿,真羡慕啊~~~”
心事解决了,他乐得与殷元相互吹捧。
殷清风『插』言道:“侄儿还是坚持当初的谏言:少年营的学子,一半来自权贵,一半来自百姓。”
李世民笑着点头。这句话他没忘。
反正削弱世家是不会停止的,让万千百姓感受皇恩就是必然的了。
吃也吃好了,收获也超出了想象,见时间不早了,李世民就提出要告辞了。
殷元与李世民在前面说话,殷清风对李晋安说道:“驴肉、牛肉和羊肉对叔叔的身体很有益,侄儿也会将所有的做法传给宫中,望叔叔进食不缀。”
李晋安,“你的孝心,叔叔收下了。”
“侄儿每月献上那二十头驴,东宫一定会孝敬一些给圣人或分出一些给那些勋贵。侄儿要嘱托叔叔的是,那些驴皮最好收拢回来,侄儿还有大用。”
李晋安以为殷清风只是将驴皮当做皮革用,他没在意的点点头。
殷清风肯定会尝试着把阿胶弄出来。
无非就是用驴皮、黄酒、冰糖、豆油、红枣、枸杞、核桃仁、黑芝麻等熬制嘛,不算难。
想到了阿胶的用法,殷清风又说道:“叔叔,你是否食用人参?”
李晋安问道:“咱家那里还有一些,明日让你家小娘子给你带些回来。”
殷清风道:“侄儿是想说,这干参有燥气,多食对叔叔的身体反而有害。若叔叔食用人参,最好的是鲜参。”
老中医都会建议病人:“人参要新,阿胶要陈。”
干参有燥气,炖汤时最多就能放一两片或者是一两条须子,如果放多了,就会像人们常说的那样虚不受补也就罢了,冒鼻血什么都很正常。
本来就生病体虚,又平白的多了很多的燥气,想不死都难。
新鲜人参『药』『性』加温,才能对身体有很好的补养功效。
阿胶在理论上来说,是没有保质期的。
在阴凉干燥处保存,只要不风化,阿胶越久越好,而且其中的燥『性』也会消除,吃了还不会上火,真正达到了滋补的作用。
现代的阿胶,百分之九十九的都是工业化的产物,不说里面有没有驴皮的成分,若是由马皮猪皮制成的,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李晋安笑眯眯的说道:“你这孩子有心了。行,咱家回去和你叔叔和婶婶都说说,让他们也知道你的孝心。”
殷清风道:“叔叔的爱护之心,侄儿无以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