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长头发,穿着黑蓝色的长袍的瘦子,在耳边高喊。
“玩砸了!”
砸了吗?
不,这才是刚开始!
罗西并没有立刻做出反应,而是任由教会在博洛尼亚搞破坏,充分发泄心中的愤怒。
当然,渡河肯定是不行的,那条河流就是大学城的天然保护,有河流在,这场战争就不会再进一步升级。
等各个教会发泄的差不多了。
博洛尼亚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为何而战》的文章,作者就是罗西自己。
这篇文章点名批评了大学。
各大教会的报道是在倡导人们信仰神明,是在引人向善。
无论故事有多粗糙,其本质是没有错的。
可各个大学却从中咬文嚼字,没有任何核心思想,只为单纯的进行批判,这种行为大错特错。
也因此,罗西要求大学报纸禁止再刊登类似文章攻击教会。
批评完大学,罗西对于各大教会的评价就柔和的多。
各大教会积极的宣传,是在引导领民积极工作,自力更生,培养领民和善待人,勤劳互助的品格。
但同时,也希望各大教会在文章的严谨性上再下一些功夫,毕竟错漏百出的文章其实也是对教会自身威望的损害。
同时,也要避免因为某些词语使用不当造成的误会。
接着,罗西就整场战争的原因和经过完完整整的分析了一遍。
认为就事论事的话,关于《十日谈》的故事,各大教会的反应其实过于激动了。
这些故事并没有明确指向任何人,说的其实是一种现象,代表着存在于教会中的某一个,或者说某一类人。
翻遍各个教会的典籍,其实不难发现,这种问题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而典籍中也给出了正确的解决办法,勇于直面问题,对犯错之人施以惩戒,教导其改过自新,用实际行动来消除影响。
一直以来,各个教会也是这么做的,所以,才能一直在人民心目中始终保持高大的形象,始终是神明在人间的代言人。
在罗西看来,各个教会对于这些报道完全没必要表现的太过激动,也没必要一味的强调这些报道的错误。
如果能坦然接受错误,积极的加以改正,反而可以在人们心目中竖立更加崇高的形象。
总的来说,这是一篇拉偏架的文章,给大学狠狠的打了一巴掌,却将教会高高捧起。
在所有人看来,罗西都是在示弱,主动结束了此次战争,承认了教会的胜利。
各个教会对此倒是非常满意,这算是罗西第一次退缩,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总有一天,罗西会变成他们喜欢的模样。
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
这篇文章其实间接承认了《十日谈》故事的正确性,让各个教会接受其存在,使其可以继续发表。
同时,也为他们套上了一个枷锁。
既然是引人向善,既然是正面的形象,自然就要有其该有的样子。
像打砸抢烧报社,鼓动领民引发骚乱......这些显然不是教会该做的事。
为此,各个教会主动结束了持续数天的骚乱,并在罗西的私下督促下赔偿了因此带来的全部损失。
这一点,在之后的报纸上被大书特书,再度将教会的形象推到了一个非常高的位置。
而就在各个教会认为他们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时,一支船队出现在了博洛尼亚的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