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是战前准备,共分为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五小段。
沈武寰的手指根本上没带假指甲,选择的是用肉指来演奏,这样更能融入曲目之中。
她使用“拂轮”的手法拉开了整曲的序幕,渐快的节奏以及激奋人心的长音,描述着当下一触即发的战争背景。
这段散板的引子,似高亢的号角、似轰鸣的战鼓,金鼓齐鸣,声震山谷,刀光剑影,铁马金戈,紧张森严,一派临战气氛。
可以预见的便是在场的观众们下意识的咽了口口水,这正是杀伐之气四溢造成的口干舌燥之像。
“吹打”,是此曲之中仅有的旋律性较强的抒情段落。
沈武寰用轮指奏出长音,模拟了古代军队中吹奏筚篥的音调,这段音乐似浩荡的汉军,又似霸王与虞姬最后的缠绵。
所有的一切都在此情此景之中走向终结。
这一段抒情段落在沈武寰的演绎之中,明明是轻描淡写的连环轮指,却有着刻骨凝心的伤愁。
琵琶的音色简直要把人魂都勾没了。
此时的沈武寰俨然化身了琵琶精在危害人间,大厅站的满满是人本来在这个炎夏只会更显燥热。
可随着琵琶声响起,气温俨然骤降,竟然如同初春一般冰冷。
甚至有的人情不自禁的缩了缩脖子。
“点将”是“吹打”后半段的变化重复,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奏出,急促的旋律,描绘出调兵遣将时忙碌的景象。
“点将”之后便是“排阵”和“走队”。
这三段音乐的节奏整体紧凑,却也相对的有慢到快,隐隐有一种大战将临的感觉。
此段落一方面表现了汉军站前的士气高昂,一方面表现出了霸王前途未卜的难受心情。
此曲的第一部分到此结束,只是短瞬之间,沈武寰便营造出了大战来临前的慌乱和揪心。
整个第一部分,通过改变曲子的旋律,速度逐渐加快,高音渐变到低音,旋律的频繁变化,目的自然就是要将整首曲子的推力进一步提升,营造出一副风雨欲来的感觉。
沈武寰演奏中特有的表现力再次攀上了高峰,这种东西可不是单靠技能就能够凝聚出来的。
这是无数次在观众面前献上完美演奏之后凝聚出来的超然本能,绝非是眼前这些只知道在自己窝里称王称霸的民乐演奏者们能够比拟的!
仅用一个部分,便将期盼、恐惧、焦虑、疑惑等等复杂的心态交织在音乐之中,琵琶特有的铿锵之声仿佛一道旋涡,将在场所有人的灵魂深深的吸入其中。
人们甚至来不及思考“她二胡能拉的这么好,琵琶凭什么也这么强?”,他们深深的陷入这段惊艳的《十面埋伏》中,成为了被包围者!
但除了一人。
那人便是奥利安娜,沈武寰既认识却也不认识的女人,被她称作安妮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