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从各地招募的民夫在战争结束之后,都会拿到一笔不错的薪俸,等到他们回到家乡,自然会传颂皇帝的仁德。
皇帝在那个时候在颁布诏令,从此大周不再有徭役,任何征发徭役的行为都是地方官的胡作非为,百姓可以联合起来抵制。
这番话是说给文臣听的,因为无论朝廷颁布什么政策,最后执行的都是文臣,若是他们成心捣乱,什么样的新政他们都能给搅黄了。
另一个时空的熙宁变法便是如此,王介莆低估了儒臣的无耻,他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衡量其他的儒臣,结果就是本来利民的新政,却成了害民的恶法。
宋文远在换了一个壳子给当时还是晋王的皇帝讲这段故事的时候,便语重心长地告诉皇帝,无论执行什么样的政策,必须要有一套坚决贯彻官僚体系。
不然什么样的新政,到最后都能成为害民之政,这也是皇帝明知道眼下的朝政运转体系有问题,却不敢改变的原因。
因为皇帝手里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可用之人,想要彻底进行变革,要么皇帝培养出一批完全忠于皇帝的官吏,逐步替换掉现有的官吏体系。
要么就是改变现有的官吏,让他们适应大周的变革。可是皇帝也清楚,这样的大动干戈的变革,等于是直接从他们的身上挖肉,士绅文臣当然不会愿意。
相反武臣就没有那么多的利益纠葛,不管是朝廷怎么改变,都需要带兵打仗的军队,只要有军队就需要将军,而且皇帝为了拉拢最上层的权贵,已经将他们纳入到了海外贸易体系当中。
当这些人在海贸中尝到了甜头,他们将会成为最拥护向外扩张的人。
因此皇帝的这番话,大帐中的武臣没有任何的反应,不管朝廷是征发徭役,还是雇用民夫,只要能够保证前线的军粮、物资供应,确保士兵不饿着肚子打仗,他们就没有任何意见。
只要皇帝完全掌握了军队,获得军队从上到下的效忠,皇帝手中一手掌握着皇家财团带来的巨额财富,一手握着能够横扫天下的军队,就等于立于了不败之地。
想要获得军队的完全效忠,皇帝就要拿出让军队信服的战绩,因此这次北伐不但是关乎中原王朝领土完整的尊严之战,更是皇帝继位后的立威之战。
有了赵普的前车之鉴,再无文臣反对雇佣民夫之事,况且就算他们反对也没有任何用处,第一皇帝不用他们管理后勤,整个后勤都掌握在王尊素的手中。
王尊素虽然是文臣,但却是坚定的主战派,与这些眼里只有私利之人并不是一路人,他们就算是想要拉拢王尊素,也拉拢不过来。
用钱收买,有人家儿子有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