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明廷对鞑靼右翼俺答部的策略是拉拢,那对鞑靼左翼土蛮汗部的策略,便是一个字“防”。
如何写好一个“防”字,这里面大有文章。
相比熟悉诸边隘塞军务的王崇古,总督蓟、辽军事的也是一位能臣,他的名字叫谭纶。
谭纶(1520年-1577年),字子理,江西宜黄县谭坊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海寇、宋洲夷兵侵扰东南沿海的那几年,谭纶任台州知府,他在地方主持练兵、防御,卓有成效。
其后顺风顺水,一路高升,到隆庆元年(1567年),皇帝诏令谭纶回兵部,升任左侍郎兼任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军务。
对练兵之事精通的谭纶在赴任前就上奏说:“蓟镇、昌平的兵丁不满十万,而且老弱者占一半,分别隶属几位将领,分散于二千里的防区。敌人集中兵力来攻,我们分兵防守,众寡强弱不等,所以言事者请求赶紧训练兵马。然而四大困难不解决,最终不得训练。敌人擅长骑射,不招募三万人经常练习车战是不能制服敌人的。统计三万人的月饷,每年五十四万两白银,这是一大困难。燕、赵兵丁的锐气在边防中耗尽了,不招募一万二千多名熟谙战事的吴、越士兵,掺杂在他们中间教练他们,必然难以成事。我受召就可以立马赶到,议论的人认为不可能,不始终信任,这是第二大困难。军事崇尚严格,然而燕、赵的士卒一向骄惯,骤然被处以军法必然大为震惊骇然。况且又离京城很近,容易产生流言蜚语,徒然使忠诚、明智的士卒受到掣肘而废弃功力,进而酿成其他祸患,这是第三大困难。我方兵士一向没有直接与敌作战,就是打败了敌人,敌人不心服,能够再次打败敌人,才能使敌人终身受创,但是这容易产生忌恨与妒嫉,想再有作为,祸患已经先到了,这是第四大困难。按现在的情况考虑,我请求调集蓟镇、真定、大名、井陉和督抚的标兵三万人,分成三个营,指令总兵、参将、游击分别统率他们,且要授予干将总揽练兵的职责。春季与秋季两个防御期,三营的兵马各自调至边关附近。敌人来了就能将他们遏制在关外,敌人攻进来了就能与他们在关内决一死战。这两方面没有效果,我不逃避罪责。而且训练兵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现在秋季防御已经临近,请迅速调集三千名浙兵,以缓解急迫的形势。三年之后,边防军训练好了就遣返浙兵。”
朱载垕下旨同意了谭纶的请求,派戚元敬协助总揽练兵事务,另一个位面的“谭戚组合”,依旧在本时空相遇,亦是冥冥之中的缘分。
而关于分设三营之事,阻力很大,谭纶趁机进言:“蓟镇训练了十多年的兵马,然而最终不见成效,是因为任务不专一,训练也不落实。现在应责令臣与戚总兵,专门负责,不要让巡按、巡关的御史参与到这中间。”
果不出谭纶所料,巡抚刘应节知道此事后立即表示反对,巡按御史刘随、巡关御史孙代跟着跳出来弹劾谭纶专横。好在谭纶的主张得到了张居正的支持,隆庆帝最终采纳了张居正的意见,将练兵作战的事情全部委托给了谭纶,并且告诫刘应节等人不要阻挠。
考虑到边地关隘、要道的险易,道路的远近,谭纶上任后,将蓟镇分成十二防区,每个区设置一名小将,全军总共分成三个营:东营驻扎在建昌守备燕河以东地区,中营驻扎在三屯守备马兰、松太地区,西营驻扎在石匣守备曹墙、古石地区。各位将领时常率兵操练,互相声援,管理办法周到清晰。
就在其赴任后不久,虏酋土蛮寇蓟镇,由界岭口罗汉洞溃墙入,大掠昌黎等县。谭纶灵活布防,先是在隆庆二年(1568年)喜峰口边外一战中力挫左翼长昂部,又于隆庆四年(1570年),通过及时调集蓟镇边军优势兵力,利用火器攻击草原骑兵等手段,成功阻遏了鞑靼左翼对蓟镇的又一次大规模进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