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转眼来到新世界100年,西元1579年。
时值宋洲立果百年之际,各种庆典活动自然必不可少,特别是以“百年”为主题的立果广场大Y兵,将整个庆典活动推向了最高峰。
大Y兵宋洲之前没少搞,不过像今年这种形式的却是罕见——检阅完的部队直接分批登船,开赴东北总督府,参加即将开始的宋洲对北方鞑靼人的军事行动。
由迎日城陆军学院最新一期士级、尉级军官组成的方阵,许多学员的课程还只完成了一半,便全部提前毕业,要去战场上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
迎日城陆军学院建校思路参考的是后世军校,而不是华夏自古以来的武举制度。
华夏武举制度创始于武周,武则天于长安二年(702年)开设“武举”,选拔有武艺之人,由此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
武则天时期,武举由兵部主持武举考试,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偏重于技勇,重点是马上枪法,而整个制度还不够完备,属武举的创制时期。
宋代开始,武举被纳入整个科举体系之中,确定了三组考试的程序和外场考武艺、内场考策论兵书的考试办法,武举制度臻于规整。宋代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还要考问军事策略,比如孙吴兵法(孙子、吴起)等。
到明朝时武举考察内容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把军事谋略置于军事技术之上,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便不能参加武试。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后来四书的题目改为默写武经。但明代的军事职位多半由世荫承袭,再加上由行伍逐步提拔起来的,武举选将只是个补充形式。
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直到成化十四年(1478),才根据太监王直的建议,以文科为例,设武科乡、会试。弘治六年(1493年),定武科六年一试,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准试弓马。后又改为三年一试。考试内容主要是马步弓箭和策试。
历史上在万历末年,曾有过一次实行武举改革的议论,有朝臣主张设“将材武科”,初场试武艺,内容包括马步箭及枪、刀、剑、戟、拳搏、击刺等法;二场试营阵、地雷、火药、战车等项;三场各就其兵法、天文、地理所熟悉者言之。可惜,这样一个与时俱进的主张,并未得到朝廷的重视。
至淸朝,基本沿袭明末武举的考试程序与办法等。
武举创制最大的弊端就是看起来像是选兵王,却要求武人具备大将的韬略,从小兵到将军,中间一环基层军官的能力缺失,要上不上,要下不下,最为尴尬。
Y兵看台上的老校长见学员列队从身边走过,无奈的对坐在一旁的果防部长项志学,说道:“战争是最好的老师,理论联系实践,才能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希望战争结束,他们都能胸带勋章,人人皆成为独当一面的将领。”
项志学笑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校长能出此言,说明这些人都是可塑之才,将来定然前程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