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昖出逃王京时,全罗道巡察使李洸、防御使郭嵘、助防将李之诗、前任府使白光彦等人,这才集结起全罗道兵力4万,准备第一次北上勤王。之所以反应如此迟钝,完全是李洸误判所致。
李洸出生于1541年,出自德州李氏,曾给左议政卢守慎做过门客。1583年,李洸出任咸镜都事,仅用三年就当上了咸镜道观察使,其受朝廷赏识程度可见一斑。1589年,李洸转任全罗道巡察使,因对西人谠郑汝立谋逆一案处理得当,受到朝廷嘉奖,因此任满后仍然未被调离,一直到1592年壬辰倭乱爆发。
倭军登陆初期,李洸认为这次只是普通倭寇袭扰,没有必要进行战争动员,所以未做任何准备。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一路直奔汉城之时,李昖仓促命令各道勤王,王令传来,李洸措手不及,只得急令全罗道在册府兵向全州北部砺山县方向集结。
恰巧此时,连吃败仗的庆尚道巡察使金睟也率军官、守令等60余人赶来,于五月十八日抵达了全州。一帮残兵败将聚在一起,聚兵约6万,号称10万人,浩浩荡荡北上。
军情紧急,各县守令日夜兼程,将府兵赶往砺山,对府兵逼迫过甚,甚至不准府兵吃饭喝水,加上连日阴雨,府兵苦不堪言,有兵甚至自缢于道旁。
紧赶慢赶到达公州,前线却传回了汉城失守的消息,李洸命令亲卫军官手持令牌,发出了一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军令——各州县府兵就地解散。
有将领当即劝阻,但李洸不予理睬,强令军队解散。被强行打发回家的府兵只能原路返回,一路对李洸谩骂不止。
众人返回全州,全道文武官员对李洸的所作所为愤愤不已,前任府使白光彦前往李洸住所,对李洸道:“王上流亡在外,你身为臣子,应当挺身而出,挽救果家于危难,但你手握重兵而退缩不前,究竟想要干什么?”说完,白光彦拔剑直视李洸。
李洸见白光彦想杀自己,为了保全性命,便自辩说自己没有深思熟虑,当场任命白光彦为助防将,让白光彦来指挥军队。白光彦见李洸同意出兵,自请为先锋,开始重新召集军队。
全罗道在册府兵刚刚上了回当,因此无人响应。佥知高敬得知此事,只得命士子朴君玉等人奔走相告,勉强重新收拢部分府兵。高敬随即命其子从厚、因厚分别率领这些士兵,前往全州复命。第二次北上勤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型。
这一次勤王总兵力为4万。李洸亲率两万兵力,任命罗州牧使李庆福为中卫将、助防将李之诗为先锋。郭嵘分领两万兵力,任命光州牧使权栗为中卫将、助防将白光彦为先锋。
各官到任后,全军随李洸开拔。李洸一路自龙安县境内渡过锦江,沿林川郡、温阳郡等路北进,另一路,郭嵘自全州由砺山县、公州等路前进,两军在稷山郡集合。忠清道尹先觉领兵约2万人,金睟领兵数百人,前来与李洸会合。因全罗道兵力最多,李洸被众人推举为统帅,共同商讨出兵之事。
三道兵力集结完毕,全军抵达忠清道的水原城。水原城以北仅40公里便是汉城,水原城以东13里是龙川县,为倭军所占。倭军在县城以北的北斗门山上筑城防守,李洸见守军人数很少,龙川距离水原城又很近,就在军议上提出由郭嵘带兵先收复龙川。
权栗却进言,认为倭军已占据险要地形,仰攻困难,现在各道集结全境兵力入援临津,社稷存亡在此一举,应当慎重考虑,不宜跟龙川这类据险而守的少量敌兵纠缠,以免耽误时间,损伤士气,应当乘大军势众直渡祖江,前往临津江。己方一旦占据有利地形,既可以稳固军势,也可以直接连上临津守军原有的后勤通道,这样能一边养精蓄锐,一边等待朝廷后面的命令或就地驻守,若敌人分兵来攻,就可击退敌兵再乘胜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