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赵金珠这话,刘行心底又是一阵暗叹:这是一个十三岁的小丫头吗?这心智、居然能够直接将小爷真正长久的计划都猜了出来。
太了不得、真是太了不得,谁说皇家多出败家子,至少这小公主就是一个神童。
想到此处,刘行又忍不住暗暗庆幸道:还好、还好这小姑娘是喜欢小爷我的,也坚定了即便她父兄重新坐到龙椅上也要誓死保我而非害我的。
否则单是她这女神童的心智放在这里,小爷我都容不得她继续这样自在的生活下去,至少也该先给她下点药、让她也变成一个痴疯儿……
心底是如此想,表面上刘行确实浅浅一笑对赵金珠说道:“陶渊明很厉害吗?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却还在高喊不为五斗米折腰。那一套只能忽悠那些只会看书、不会想一想那事情背后的另外一种原因。”
话音稍做停顿,刘行脸色冷下去,接着道:“如果不做官,陶渊明不是去做了官,他哪里来的那采菊东篱下的资本、早就给饿死了。做了官还要当了**立牌坊,喊什么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只能去欺骗一下那些连基本思维能力都没有的书呆子。”
言再停,刘行的面色变得凌厉起来:“清官诚可贵,可是清官是在廉明上体现出来的。只要我做主一天,我主掌的朝廷内就不希望出现那种当了**还要牌坊的家伙。能者上、庸者下,诚者上、诡者小爷不弄死他也让他真去别为五斗米折腰,活活饿死他。”
刘行这些话一说完,不只是赵金珠、连同周围的亲兵们也都是不由得有些愕然了。
陶潜陶渊明、靖节先生那可是华夏文明中的一代名人,是田园诗的真正开山鼻祖。他的“高风亮节”、他的“不卑不亢”自东晋以来,那早已变成中原人思想深处的一种灵魂性的崇拜。
可是在刘行的内心深处。他根本经不起推敲。至少在做人这个事上,他的人品未必真的那么“高风亮节”。
刘行不会轻易贬低任何一个人,就像是之前处置那两宗案件的时候。刘行的内心一种是存在着一种后世中广为人知原则的。
那原则便是以事实为依据,想要认定一个案件谁是凶手要证据。想要印证一个人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刘行也总是会举一反三才确定那个人值不值得自己真去尊敬甚至崇拜他,而不会盲目的人言亦言、随波逐流。
正是因为有这种原则,从前在嵩山书院里当胡安国讲到陶渊明故事的时候,刘行便站出来当场质问过胡安国几个问题。
那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刘行问当时的胡教授的是陶渊明是不是科举出身?
胡安国回答:“不算是,但出自官宦世家、书香世家。”
刘行笑着道:“书香世家,他是怎么开始游宦生涯的呢?”
胡安国答道:“等同荫封恩泽,而启游宦人生。”
刘行还是笑着又问:“游官。是不是当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