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的,周大虎和内阁官员齐聚军机处。
只要是联席会议,一定是有了大事情。
崇祯皇帝脸色难看的扫了一眼自己的一干重臣,低声说道“大家都传阅一遍这份奏疏,再说说这事该怎么处理。”
第一个阅看奏疏的,当然是首辅兼军机大臣温体仁。
只是刚看了一个开头,就惊得他大吃一惊。
惊的不是内容但也是内容。
之所以这么说,是江南钱粮征收的弊端天下有几个朝中官员不知道?但是明面上还没有人将其直接有大臣呈报上来。不是大家不敢说,而是不需要说。
说了,朝廷又能怎么样?
朝中哪个官员敢建议朝廷重处江南士绅集团?万一搅乱江南税赋重地,这个责任谁又能担当的起?
温体仁是浙江湖州府乌程县人,那里就是鱼米之乡。
富庶之户比例很大,一些陋习潜规税赋弊端他是当然尽知。
但是现在一位朝廷大员将这些都放到了明面上,那么朝廷就不能装聋作哑,什么都不管。
过去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朝廷为了税赋重地的安平稳定,整顿皆是一带而过。
但现在,朝廷刚整顿了京营,有大将坐镇,并没有朝廷担心出现的兵变哗乱等问题,而是平稳过度,一切顺利,大大增强了朝廷的威信和朝廷的信心和凝聚力。
现在江南赋税之地被恰逢其时的放到了天下瞩目之地步,朝廷如今也有能力且需要用钱粮剿贼,此事不做整顿江南赋税之地,何时再做?
一时间,温体仁灵敏的政治嗅觉察觉到了可能发生的事情,同时也想了很多。
奏疏一个接着一个按着最新的官场的排位顺序,先军机、后内阁接着阅看。
江南的的大臣眉头紧皱,北方官员则是脸色凝重,但也有些跃跃欲试之感觉。
自大明建国以来,就有南北之争。
洪武三十年,科举出现南北榜之事后,朱元璋立下规矩,今后的科举均南北分卷考试,按南方60、北方40的标准取士,以使南北方入士的官员数大致相同。
此事成为约定俗成。
地理的吸引仇恨的因素很强大。
不过大明做官也是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即南官北做,北官南做。
虽然有一些例外,但是绝大多数都遵守这个用人约定。
等所有官员都看完奏疏后,崇祯皇帝脸色难看的望向温体仁,肃声问道“温爱卿,你是奏疏上的地区之事的官员,侯爱卿这份奏疏可是真的?”
温体仁脸色一正,坚定的回答道;“奏疏上的事请有些早有耳闻,有些是亲眼见过,皆是真的。”
这个回答,让崇祯的很是满意,自己的大臣还是以朝廷为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