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朕希望我大宋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不过眼下大宋多灾多难,人心思变,百姓若是有田有粮有屋有家,那朕这心就安心了。”
“陛下一定会的。”说着的时候,偃溪广闻的双眸凝视着赵诵:“阿弥陀佛,殿下,没想到我们又见面了。”
赵竑不解道:“大师认识太子?”
“是的,爹爹,我与偃溪广闻大师父早就认识了,这说来漫长,事情是这样的......”
“原来如此,没想到会是这么一回事。”赵竑听了笑道。
赵诵道:“当日与大师父一别,已是一年有余,如今在妈祖祭典上再遇老师父,这缘分可是不减啊。”
偃溪广闻却道:“一年之计在于春,这雨一降,临安周县衙的旱灾可是缓了不少。”
“春雨贵如油,庄稼需要水才能长大,只要百姓有饭吃,我大宋就风调雨顺多了。”
......
二月的泉州天气很是温暖,比临安要暖上不少,地里的秧苗已经开始生长,已经有三寸高了。
百姓正在地里除草,进行插秧。
一个官员立即将泉州城厢外的情况告诉给赵子安。
赵子安急匆匆跑去南外宗衙。
此刻南外宗衙。
远在泉州的赵清源已经得到了朝廷的旨意,赵清源叩首北拜,他没想到主公终于登基为帝了,然后履行了他的诺言。
送走了临安来的官员后,赵清源老泪纵横,干枯的爬满皱纹的手指揩着眼角昏黄的泪水,老泪纵横了一会儿才渐渐恢复如初。
他手中拿着圣旨,反复看了好几遍然后才将圣旨恭敬地放回盒子内,然后恭敬地放在案台上,下面则摆放着香案,烧了三支香案之后,恭敬地参拜之后就去了前厅。
朝廷封他为大宗正之后,他即将开始管理泉州的南外宗以及福州的西外宗,虽然年纪老迈,如今虽是老骥伏枥,却雄心不已。
赵子安此刻在前厅里面候着,听到了官员送旨意的消息之后,忙拱手,面色欣喜道:“恭喜郡王,贺喜郡王,如今郡王已经成为大宗正,终于扬眉吐气了。”
赵清源的皱纹看上去好像已经笑开了花一般,他高兴地点点头,但过了片刻,眉眼之间却神色凝重起来:“不过眼下将巴蜀之地的百姓移民到流求才是重中之重,子安,我打算派去你当个督吏。你有信心办好这件差事么?”
赵子安拱手受之:“多谢郡王栽培。”
两日后的清晨,太阳尚未升起,泉州的崇武港港口上,还是灰蒙蒙的一片。
此刻的港口之上已经停靠了很多艘海船,这些船只之中有很多都是各地新造的,还有不少则是赵家商号麾下的商船以及之前蒲家的商船,还有官船。
赵清源换上了官服,神色恭敬肃穆,他的身边站着泉州知州林之望,还有市舶司的黄孝章。
黄孝章自从投靠了赵清源之后,虽被控制,但现在他才发现他走入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虽然没有升官,但市舶司的官位算是保住了,后来他知道他是为当今新皇帝服务的。
今日泉州的州衙、宗正司衙和市舶司衙的一应大小官员全都来了。
场面很是盛大,就连泉州的百姓都来了,他们站在远处看着这场面,已经知道朝廷要将巴蜀之地的百姓安置到一个流求路的地方。
他们不太清楚流求路在哪里,但据说有十几万之多,而且还采购了不少物资给那些百姓,光是想想十几万人口,一天之内就要吃掉像山一样的物资,百姓就难以想象。
赵清源有些头疼,商号近三十多年的积累可是花了不少,差不多要将整个家底都要赔进去了,不过为了巴蜀的流民,很是值得。
除了百姓之外,赵清源还调动了泉州城内外的厢军,为的就是保证人群的秩序,不至于出现骚乱的场面。
接着,今日要在港口举行一场盛大的海祭。
赵清源的眼睛看去,此刻泉州外海之上,海浪的波涛浩浩波涛,所有的海船全部都停靠在海港之上。
初阳,渐渐地海平面上,海船上的祈福旗幡与日同升,紧接着便是海螺长号。
朝廷委派的官员林杭升亲颂祭文。
诵读祭文之后,乐官以及诸班开始奏祭乐、在乐声之中礼官开始一系列的程序,便是进舞芭、献祭果、洒祭酒、敬鲜花、放海生......
赵清源如同一只山海笔架坚挺地站着,目光徐徐注视前方。
海祭持续了整个上午,在正午的阳光照射之下才完成祭典。
......
......
感谢舵主:浮华已成往事的生日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