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赵诵来到关押郭侃的府邸,守卫的士兵立即出来将里面的情况告诉给赵诵。
赵诵知道郭侃誓死不降,很欣赏郭侃,但他需要军事上的人才,特别是郭侃对中亚、西亚的军事行动。
将来在对外扩张领土的时候,就需要郭侃这样的人才。
赵诵并没有进去,而是让守卫们加强了对郭侃的保护。
赵诵离去之后,就去见了刘太平。
刘太平见到宋国的皇帝在洛阳,直接就投降了赵诵。
赵诵虽然嗤之以鼻,还是接受了刘太平的投降,不过并没有交给他军事上的领导权。
......
又过了几日之后,远在洛阳城内的皇帝赵诵收到了来自京兆府的捷报。
赵诵得到消息非常高兴,他对留守在洛阳的官员道:“没想到吕、杨两位将军已经攻下了长安,收复了关中,如今我中原失地已经收复了大半,剩下的失地也很快就要收回了。”
听皇帝说这些,在场的大臣都很自豪,毕竟大宋出兵也才短短一载,就能有这么巨大的收获,这不仅仅是皇帝的英明统治,还是朝中大臣的尽心辅佐,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时候刘秉忠问道:“陛下现在会去长安么?”
赵诵道:“刘先生,长安城朕也想去,不过要等中原战事结束之后再去,此时朕要待在洛阳城。”
陆秀夫忽然问赵诵:“陛下以为长安为都城怎样?臣最近听说有不少人建议长安为大宋的都城。”
听陆秀夫提起这些,赵诵知道陆秀夫此时也在思考长安为都的可行性。
不过赵诵却道:“君实,长安虽好,但自唐之后,就显得凋敝多了。长安城的粮草都是从江南运过去的,沿着黄河而上,对漕运来说极其不利,特别到了关中之后,现在连洛阳的漕运都极其不利,开封的漕运虽好,但开封府长期遭受北方和中原兵乱,此时还有待恢复。”
听到赵诵和陆秀夫这么说,这时候有大臣说:“陛下,臣觉得还是以开封为都比较好,毕竟我大宋立国之初就是以开封为都啊!”
赵诵看了一眼那个臣子,这人是洛阳知府冯少春,原蒙古的官员。
并不是主动投降宋国的,而是洛阳被攻下不得不投靠宋国的。
不过赵诵仍坚持自己的想法:“朕打算日后将都城定在北方,以燕京城为首都,一来宋国早就在燕京经营了好几十年,对燕京城内的一切非常了解,二来燕京北有山脉阻挡,可以阻止北方势力南下,又可以控制草原、关外。”
“再者燕京又离海比较近,可以发展海运,又有前朝运河,可以发展漕运。不管是现在还是在将来,燕京作为都城,对我大宋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
“而开封,容易受旱涝灾害,又是四战之地,要守护开封,则需要大量的兵力。”
“......”
赵诵知道臣子们在试探他将来以哪里作为都城,这个时候他就直接明白无误告诉他们了。
刘秉忠曾听赵诵说过,皇帝将来打算将开封府,仍旧作为陪都,仍为东、京开封府,以洛阳为中京,长安为西京。燕京为北京,应天为南京,至于临安,则降为行在。
所以,他是定都燕京的坚定者,文天祥他们是后来被说服的一方。
至于其他人则在长安、洛阳、开封之间左右摇摆,毕竟洛阳、长安和开封对大宋来说,意义也是非凡。
还有一些蒙古官员因为自己的为官之路在洛阳,此时又见到皇帝驻跸洛阳,觉得将来皇帝必以洛阳为都,则劝皇帝考虑天下的现状,以洛阳为都城。
“陛下,刘将军已经到洛阳城外了。”这时候蔡子义进来禀告,将这个好消息告诉给皇帝。
此番刘整带来的基本上都是荆襄各地的军队,加起来差不多有个十万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