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春风楼的挑战(四)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木子轩一样好运到总能见到皇帝皇子甚至接洽到宫里的势力的。
多少人寒窗苦读十来年就是为了见到个皇帝,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不是说说而已的。
他们做厨子的同样也有自己的理想,起码不至于困守于三尺灶台之间啊……
木子轩以一杯豆浆的甜咸之争在汴梁城里掀起轩然大波,别的厨师可都是看在眼里的。
之前说了,在北宋的时候虽说主要流行煮菜羹汤或者烤肉一类的烹饪方法。
但这并不代表着他们不会别的方法,只不过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并没有普及开来而已。
比如说炒菜,汴梁七十二酒楼里边少说也有二三十家能够提供这种饭食。
但是这能普及开来吗?就说熬油用到的肥肉也是一笔不小的靡费吧。
木子轩嫌弃那些肥肉太过油腻,但是这是在他现代人的观点来看的啊。
放在古代的话可不是这个样子,而且它也不叫肥肉,而是肥膏,明白了吧?
古代称呼那些富贵人家的孩子又叫膏粱子弟,这里的膏可不就是指的宰杀的猪肉里的那些肥猪肉吗?
所以说,其实所谓的肥膏在古代也是很值钱的,起码普通人是吃不起的东西。
甚至野猪在这个时代还是比较凶悍的生物,即便是一些权贵那也不是想吃就能吃得上的。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能够吃得起拿肥膏来熬制的油炒菜的人,那能是一般人吗?
这么高昂的靡费也就注定了炒菜在大宋初创出来的时期并不是很受欢迎。
或者说是,普及范围并不是很大,比如说大宋朝的掌权人宋仁宗赵祯那就没尝过。
是真的没有品尝过,别不信,史书上记载的明明白白,宗仁宗赵祯那是出了名的节俭。
即便他贵为一国之君,在宫里熬夜时间长了想要喝完羊肉汤那都舍不得的主,你想要让他品尝这么一盘炒菜是不是想掉脑袋?
所谓上行下效也不尽然,起码在吃这一道上,并不太符合这一条定律。
当然啦,虽然大家都有这么一点口腹之欲,但也不敢明着跟皇帝唱反调,所以说炒菜也就成了这么一种小范围流行的菜式了。
古代人不是不会吃,只不过是受限于当时的政治环境还有生产方式而已,不然分分钟教会现代人做人。
但是让这些掌握了炒菜的大厨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木子轩靠一手差不多也算是炒菜一类的麻辣虾赚的盆满钵满,明仲他们心里也不平衡啊。
大家都一样,凭什么你靠着炒菜一盘菜售价500文名利双收,我们却只能龟缩在小小的酒楼里看着你眼红?这不公平!
以前木子轩一直待在仙鹤楼里闭门不出,明仲他们即便是心里不服气也不至于主动上门踢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