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完王同的这个推论后,我忍不住笑了一下,因为我觉得这很荒谬,王同的想象力是不是太丰富了?但细细一想,除了这种解释外,还真找不到更好、更合理的说法。
“嗯,王同的这种推论,和史实有点接近,但主持秦始皇陵修建的那些人,并不是外星人,而是地球人,但却不是一般的地球人,为何他们的技术手段如此高超呢?要知道,那可是两千多年的秦朝时期,这也是关于秦始皇陵最大的谜团之一。”
还没等我们说话,王教授就接着说道:“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时,上海的一个古董商人,也不知道从哪里弄到了一批竹简,那批竹简有几百斤重,更为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竹简保存的非常完好,上面的文字也非常清晰,于是有人怀疑,那根本不是秦朝的竹简,因为历经两千多年,竹简不可能是那种状态。
后来,德国的一个学者,把其中几片竹简带到德国研究,过了大概半年左右,那个德国学者又回到了上海,而这次和他随行的,还有另外几个德国人,这些德国人告诉那个古董商,他们想收购这批竹简。
不过他们向古董商提出一个条件——就是把那批竹简放在现场,让古董商随意出价,如果他们觉得价钱合适,就会当场钱货两讫,任何一方都不许反悔,更不许拖延。
而那个古董商也很精明,他虽然不了解那批竹简的真正价值,但看到德国人的这种阵势,便知道这批竹简应该非常珍贵,于是,就咬着牙,要了一个在当时高的惊人的价格,但那几个德国人竟然一口就答应了,并马上交钱,把那批竹简带走了。
古董商人这才忽然意识到,自己的价格还是要低了,而这批竹简的真正价值,可能高到他难以想象,是德国人怕他要完价后再反悔,所以就用德国人特有的精明和直接,提出了那种当场一锤定音的方式,当然,古董商人也发了大财。
当时,谁也不知道那几百斤竹简上,到底写了什么内容,也不知道德国人为何会花那么高价格收购。
二战之后,德国战败,那批竹简也不知去向,只有当时德国的一个图书馆馆长,复制了其中一部分内容,并且保存在家中,他不认识汉字,对中国的古文字,更是一无所知,但他隐约觉得,两千多年前,中国用文字留下的信息,应该是非常有价值的。
也许是因缘巧合吧,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德国做了一年多的访问学者,正是在那期间,我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就通过种种渠道,打听到了那个图书馆长的家庭住址,原来他住在一个偏僻的小镇上。我就一个人驾车几小时,才终于找到了图书馆馆长的家。
可惜的是,那个图书馆馆长已经去世了,但幸好那些竹简内容的复印件,还完好的保存在他儿子手中,我就用特殊的相机,把那些复印件上的内容都拍下来。
图书馆馆长的儿子告诉我,关于那批竹简的情况,他也所知甚少,只是听他父亲说过,当年那个德国学者带着几片竹简样品回德国后,就找了专门的研究机构检验,经过严格检验后发现,那批竹简应该是古时候的,之所以还保存那么好,就是在竹简的外面,涂了一层特殊的防腐物质,当时很多负责检验的德国科学家,都非常震惊——他们很难相信,在中国古代,居然就有如此高效的防腐剂。
于是,德国相关部门,就立即请了几位汉学家研究竹简的内容,可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很怪异——不知什么原因,那几个德国汉学家忽然被限制了自由,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监视起来,随后,当时的德国『政府』不惜重金,收购了那批竹简,然后让被限制自由的那几位汉学家研究,并把研究成果列为绝密。
而后来二战很快爆发,这个项目的研究才被中断,而那几位汉学家,还有那批竹简,也都下落不明,只留下了这些部分的复制内容。
当我回去仔细研究这些竹简的内容时,我被深深地震惊住了,我敢肯定,如果竹简里的那些记载,能被证实的话,将是考古界、甚至整个科学界最惊人的发现。”
讲到这里,王教授的情绪仍显得很激动,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当他初次看到竹简内容时的,是多么的震撼。